《舊唐書》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雲中都督府 党項部落,寄在朔方縣界,管小州五:舍利、思璧州、阿史那州、綽部州、白登州。戶一千四百三十,口五千六百八十一

呼延州都督府 党項部落,寄在朔方縣界,管小州三:賀魯州、那吉州、劶械州。戶一百五十五,口六百五

桑乾都督府 寄朔方縣界,管小州四:郁射州、藝失州、畢失州、叱略州。戶二百七十四,口一千三百二十三

定襄都督府 寄治寧朔縣界,管小州四:阿德州、執失州、蘇農州、拔延州。戶四百六十,口一千四百六十三

達渾都督府 延陀部落,寄在寧朔縣界,管小州五:姑衍州、步訖若州、嵠彈州、鶻州、低粟州。戶一百二十四,口四百九十五

安化州都督府 寄在朔方縣界。戶四百八十三,口二千五十三

寧朔州都督府 寄在朔方縣界。戶三百七十四,口二千二十七

仆固州都督府 寄在朔方縣界。戶一百二十二,口六百七十三。

靈州大都督府 隋靈武郡。武德元年,改為靈州總管府,領回樂、弘靜、懷遠、靈武、鳴沙五縣。二年,以鳴沙縣屬西會州。貞觀四年,於回樂縣置回、環二州,並屬靈武都督府。十三年,廢回、環二州,靈州都督入靈、填二州。二十年,鐵勒歸附,於州界置皋蘭、高麗、祁連三州,並屬靈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廢皋蘭等三州。調露元年,又置魯、麗、塞、含、依、契等六州,總為六胡州。開元初廢,復置東皋蘭、燕然、燕山、雞田、雞鹿、燭龍等六州,並寄靈州界,屬靈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靈州為靈武郡。至德元年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升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靈州。舊領縣五,戶四千六百四十,口二萬一千四百六十二。天寶領縣六,戶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六,口五萬三千一百六十三。在京師西北一千二百五十里,至東都二千里。

回樂 隋縣,在郭下。武德四年,分置豐安縣,屬回州。十三年,州廢,併入回東

鳴沙 隋縣。武德二年,置西會州,以縣屬焉。貞觀六年,廢西會州,置環州。九年,廢環州,縣屬靈州。神龍二年,移治廢豐安城

靈武 隋縣

懷元 隋縣。界有隋五原郡。武德元年,改為豐州,領九原縣。六年,州縣俱省入懷遠縣。儀鳳中,再築新城。縣有鹽池三所

保靜 隋弘靜縣。神龍元年,改為安靜。至德元年,改為保靜

溫池 神龍元年置

燕然州 寄在回樂縣界,突厥九姓部落所處。戶一百九十,口九百七十八

雞鹿州 寄在回樂縣界,突厥九姓部落所處。戶一百三十二,口五百五十六

雞田州 寄在回樂縣界,突厥九姓部落所處。戶一百四,口四百六十九

東皋蘭州 寄在鳴沙界,九姓所處。戶一千三百四十二,口五千一百八十二

燕山州 在溫池縣界,亦九姓所處。戶四百三十,口二千一百七十六

燭龍州 在溫池界,亦九姓所處。戶一百一十七,口三百五十三。

鹽州下 隋鹽川郡。武德元年,改為鹽州,領五原、興寧二縣。其年,移州及縣寄治靈州。四年,省興寧入五原縣。貞觀元年,廢鹽州五原縣入靈州。二年,平梁師都,復於舊城置鹽州及五原、興寧二縣,隸夏州都督府。其年,改為靈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五原郡。乾元元年,改為鹽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為都督府。元和八年,隸夏州。舊領縣二,戶九百三十二,口三千九百六十九。天寶,戶二千九百二十九,口一萬六千六百六十五。在京師西北一千一百里,至東都二千一十里。

五原 隋縣。武德元年,寄治靈州。貞觀元年省,二年復置

興寧 龍朔三年置。

豐州下 隋文帝置,後廢。貞觀四年,以突厥降附,置豐州都督府,不領縣,唯領蕃戶。十一年廢,地入靈州。二十三年,又改豐州。天寶元年,改為九原郡。乾元元年,復為豐州。領縣二,戶二千八百一十三,口九千六百四十一。在京師北二千二百六里,至東都三千四十四里。

九原 永徽四年置

永豐 隋縣。武德六年省,永徽元年復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