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開封 漢縣,在今縣南五十里。貞觀元年省,併入浚儀。延和元年六年,析浚儀復置,並在郭下

尉氏 隋縣,屬潁川郡。武德四年,於縣置洧州,領尉氏、扶溝、康陰、新汲、鄢陵、宛陵、歸化七縣。貞觀元年,廢洧州及康陰、宛陵、新汲、歸化四縣,以扶溝、鄢陵屬許州,尉氏屬汴州

陳留 隋縣,屬汴州。武德四年,屬杞州。貞觀元年,廢杞州,陳留屬汴州

封丘 隋縣

雍丘 隋縣。武德四年,於縣置杞州,領雍丘、陳留、圉城、襄邑、外黃、濟陽六縣,權於州內以倉院置。貞觀元年,廢杞州及濟陽、圍城、外黃三縣,以襄邑屬宋州,陳留、雍丘屬汴州,而移縣入廢杞州。

蔡州上 隋汝南郡。武德四年四月,平王世充,置豫州總管府,管豫、道、輿、息、舒五州。豫州領安陽、平輿、真陽、吳房、上蔡五縣。七年,改為都督府,廢輿、道、舒、息四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廢平輿、新蔡二縣,復以道州之郾城,息州之新息,朗州之朗山,舒州之褒信、新蔡五縣來屬。天授三年,又置平輿、西平兩縣。開元四年,以西平屬仙州。二十六年,省仙州,復以西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汝南郡。乾元元年,復為豫州。寶應元年,改為蔡州。舊領縣十,戶一萬二千一百八十二,口六萬四百一十五。天寶領縣十一,戶八萬七百六十一,口四十六萬二百五。去京師一千五百四十里,至東都六百七十里。

汝陽 隋舊縣。治郭下

朗山 漢安昌縣,隋改為朗山

遂平 隋吳房縣。元和十二年,討吳元濟於文城柵,置行吳房縣,權隸溵州。賊平,改為遂平縣,隸唐州。長慶元年,復隸蔡州

郾城 隋舊。武德四年,於此置道州,領郾城、邵陵北武、西平四縣。貞觀元年,廢道州及北武、邵陵、西平三縣,以郾城屬豫州。本治溵水南。開元一十年,因大水,移治溵水北。元和十二年,於縣置溵州。長慶元年,廢溵州,以郾城隸許州

上蔡 隋縣

新蔡 隋舊。武德四年,於此置舒州,領新蔡、褒信二縣。貞觀元年,廢舒州,新蔡屬豫州

褒信 後漢縣

新息 隋縣。武德四年,於縣置息州,領新息、淮川、長陵三縣。貞觀元年,廢息州及淮川、長陵二縣,以新息屬豫州

平輿 隋置。貞觀元年廢,天授二年復置

西平 漢縣。貞觀元年廢。天授二年復置。元和十二年,隸溵州。州廢,隸蔡州

真陽 漢慎陽縣,隋為真陽。載初元年,改為淮陽。神龍元年復。

滑州望,隋東郡。武德元年,改為滑州,以城有古滑台也。二年,陷賊。及平王世充,復置,領白馬、衛南、韋城、匡城、靈昌、長垣七縣。八年,廢長垣縣入匡城,以廢東梁州之酸棗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靈昌郡。乾元元年,復為滑州。舊領縣七,戶一萬三千七百三十八,口六萬四千九百六十。天寶,戶七萬一千九百八十三,口四十二萬二千七百九十。去京師一千四百四十里,至東都五百三十里。

白馬 郭下。漢縣。衛南 隋楚丘縣。後以曹有楚丘,乃改為衛南縣,治古楚丘城。儀鳳元年,移治西北濱河之新城。永昌元年,又移於楚丘之城南

韋城 隋分白馬縣置於古城韋氏之國城

匡城 漢長垣縣,隋改為匡城

胙城 漢南燕縣,隋改為胙城,隸滑州

酸棗 漢縣

靈昌 隋分酸棗縣置。靈昌者,河津之名。

陳州上,隋淮陽郡。武德元年,討平房憲伯,改為陳州,領宛丘、箕城、扶樂、太康、新平五縣。貞觀元年,廢扶樂、箕城、新平三縣,復以瀋州之項城、溵水二縣來屬。長壽元年,置武城縣。證聖元年,置光武縣。天寶元年,改陳州為淮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陳州。舊領縣四,戶六千三百六十七,口三萬九百六十一。天寶領縣六,戶六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四十萬二千四百八十六。在京師一千五百二十里,至東都七百一十七里。

宛丘 郭下。隋縣

太康 漢陽夏縣,隋改太康,以縣東有太康城

項城 隋舊。武德四年,於此置瀋州,領項城、潁東、鮦陽、南頓、溵水五縣。貞觀元年,廢瀋州,以縣屬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