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嶺南西道桂管經略觀察使。治桂州,管桂、昭、蒙、富、梧、潯、龔、鬱林、平琴、賓、澄、繡、象、柳、融等州。

邕管經略使。治邕州,管邕、貴、黨、橫、田、嚴、山、巒、羅、潘等州。

容管經略使。治容州,管容、辯、白、牢、欽、岩、禺、湯、瀼、古等州。

安南都護節度使。治安南府,管交、武峨、粵、芝、愛、福祿、長、峰、陸、廉、雷、籠、環、崖、儋、振、瓊、萬安等州。

上元年後,河西、隴右州郡,悉陷吐蕃。大中、鹹通之間,隴右遺黎,始以地圖歸國,又析置節度。

秦州節度使。治秦州,管秦、成、階等州。

涼州節度使。治涼州,管西、洮、鄯、臨、河等州。

瓜沙節度使。治沙州,管沙、瓜、甘、肅、蘭、伊、岷、廓等州。乾符之後,天下亂離。禮樂征伐,不自朝廷。禹跡九州,瓜分臠剖,或並或析,不可備書。

今舉天寶十一載地理。唐土東至安東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于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漢地東至樂浪、玄菟,今高麗、渤海是也。今在遼東,非唐土也。漢境西至敦煌郡,今沙州,是唐土。又龜茲,是西過漢之盛也。開元二十八年,戶部計帳,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有三。羈縻州郡,不在此數。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應受田一千四百四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一十三畝。雖未盈兩漢之數,晉、魏以來,斯為盛矣。永泰之後,河朔、隴西,淪於寇盜。元和掌計之臣,嘗為版簿,二方不進戶口,莫可詳知。今但自武德已來,備書廢置年月。其前代沿革,略載郡邑之端。俾職方之臣,不殆於顧問耳。

十道郡國

關內道一 河南道二

關內道

京師 秦之鹹陽,漢之長安也。隋開皇二年,自漢長安故城東南移二十里置新都,今京師是也。城東西十八里一百五十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皇城在西北隅,謂之西內。正門曰承天,正殿曰太極。太極之後殿曰兩儀。內別殿、亭、觀三十五所。京師西有大明、興慶二宮,謂之三內。有東西兩市。都內,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街分一百八坊。坊之廣長,皆三百餘步。皇城之南大街曰朱雀之街,東五十四坊,萬年縣領之。街西五十四坊,長安縣領之。京兆尹總其事。東內曰大明宮,在西內之東北,高宗龍朔二年置。正門曰丹鳳,正殿曰含元,含元之後曰宣政。宣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弘文史二館。高宗已後,天子常居東內,別殿、亭、觀三十餘所。南內曰興慶宮,在東內之南隆慶坊,本玄宗在藩時宅也。自東內達南內,有夾城復道,經通化門達南內。人主往來兩宮,人莫知之。宮之西南隅,有花萼相輝、勤政務本之樓。禁苑在皇城之北。苑城東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里,東至灞水,西連故長安城,南連京城,北枕渭水。苑內離宮、亭、觀二十四所。漢長安故城東西十三里,亦隸入苑中。苑置西南監及總監,以掌種植。

京兆府 隋京兆郡,領大興、長安、新豐、渭南、鄭、華陰、藍田、鄠、盩厔、始平、武功、上宜、醴泉、涇陽、雲陽、三原、宜君、同官、華原、富平、萬年、高陵二十二縣。武德元年,改為雍州。改大興為萬年,萬年為櫟陽,分櫟陽置平陵,以渭南縣屬華州,分醴泉置溫秀縣,分雲陽置石門縣。二年,分萬年置芷陽縣,分藍田置白鹿縣,分涇陽、始平置鹹陽縣,分高陵置鹿苑縣,改平陵為粟邑縣,分醴泉置好畤縣,分盩厔置終南縣。三年,改白鹿為寧人縣,分藍田置玉山縣,分始平置醴泉縣。仍分武功、好畤、盩厔、扶風四縣置稷州,分溫秀、石門二縣置泉州。四年,改三原為池陽。五年,復以華州之渭南來屬。六年,改池陽為華池縣。七年,廢芷陽入萬年縣。貞觀元年,廢鹿苑入高陵縣,廢寧人、玉山入藍田縣,改雲陽為池陽縣,改華池為三原縣。廢稷州,以武功、好畤、盩厔三縣來屬。八年,廢粟邑入櫟陽縣,廢終南入盩厔縣,廢雲陽入池陽縣。仍改池陽為雲陽縣。廢上宜入岐州之岐陽縣。十七年,罷宜州,以華原、同官二縣來屬。二十年,又置宜君縣。永徽二年,廢宜君縣。乾封元年,置明堂、乾封二縣。鹹亨元年,置美原縣。文明元年,置奉天縣。天授元年,改雍州為京兆郡,其年復舊。二年,分始平、武功、奉天、盩厔、好畤等縣置稷州;雲陽、涇陽、醴泉、三原、富平、美原等縣置宜州。大足元年罷,以鴻、宜、鼎、稷四州依舊為縣,以始平等十七縣還隸雍州。長安二年,廢乾封、明堂二縣。景龍三年,以邠州之永壽、商州之安業二縣來屬。景雲元年,復以永壽屬邠州,安業隸商州。開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復隋舊名。四年,改同州蒲城縣為奉先縣,仍隸京兆府。天寶元年,以京師為西京。七載,置貞符縣。十一年廢。舊領縣十八,戶二十萬七千六百五十,口九十二萬三千三百二十。天寶領縣二十三,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口一百九十六萬七千一百。八十八府。理京城之光德坊。去東京八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