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萬年 隋大興縣。武德元年,改為萬年。乾封元年,分置明堂縣,治永樂坊。長安三年廢,復並萬年。天寶七載,改為鹹寧,乾元復舊也。

長安 隋縣。乾封元年,分為乾封縣,治懷直坊。長安三年廢,復並長安

藍田 隋縣

渭南 隋縣。武德元年屬華州,五年復隸雍州。天授二年置鴻州,分渭南置鴻門縣,凡領渭南、慶山、高陵、櫟陽、鴻門五縣。尋廢鴻門縣,還入渭南。大足元年,廢鴻州入雍州也

昭應 隋新豐縣,治古新豐城北。垂拱二年,改為慶山縣。神龍元年,復為新豐。天寶二年,分新豐、萬年置會昌縣。七載,省新豐縣,改會昌為昭應,治溫泉宮之西北

三原 隋縣。武德四年,移治清谷南故任城,改為池陽縣。六年,又移故所,改為華池縣,仍分置三原縣,屬北泉州。貞觀元年,廢三原縣,仍改華池縣為三原縣,屬雍州。九年,置高祖獻陵於縣之東南。天授元年,改隸鼎州。大足元年,隸京兆府

富平 隋縣。天授二年,隸宜州。大足元年州廢,還隸雍州。景雲二年,置中宗定陵於縣界

櫟陽 陳萬年縣。武德元年,改為櫟陽。二年,分置粟邑縣。貞觀八年,廢粟邑並櫟陽。天授三年,隸鴻州。大足元年,還隸雍州

鹹陽 隋廢縣。武德二年,復分涇陽置。初治鮑橋,其年,移治杜郵。天授二年,則天以其母順陵在其界,升為赤,神龍初復

高陵 隋縣。天授二年,隸鴻州。大足元年,還雍州

涇陽 隋縣。天授二年,隸鼎州。大足元年,還雍州

醴泉 隋寧夷縣,後廢。貞觀十年,置昭陵於九嵕山,因析雲陽、鹹陽二縣置醴泉縣。天授元年,改隸鼎州。大足元年,還雍州。寶應二年,又置肅宗建陵,在縣北之憑山

雲陽 隋縣。武德元年,分置石門縣。三年,於石門縣置泉州,領石門、溫秀二縣。貞觀元年,廢泉州,改石門為雲陽,改雲陽為池陽,並屬雍州。八年,廢雲陽,改池陽復名雲陽

興平 隋始平縣。天授二年,隸稷州。大足元年,還雍州。景龍四年,中宗送金城公主入蕃,別於此,因改金城縣。至德二年十月,改興平縣

鄠 隋縣

武功 隋縣。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扶風四縣置稷州,因后稷封邰為名。其年,割郇州之郿、鳳泉二縣來屬。四年,又割岐州之圍川、鳳泉屬岐州,以盩厔、好畤、武功三縣屬雍州。天授二年,置稷州,領武功、始平、奉天、盩厔、好畤五縣。大足元年,還屬雍州

好畤 武德二年,分醴泉縣置,因漢舊名,屬雍州。三年,改隸稷州。貞觀元年,復屬雍州。天授二年,復隸稷州。大足元年,還屬雍州

盩厔 隋縣。武德三年,屬稷州。貞觀三年,還雍州。天授二年,屬稷州。大足元年,還雍州。天寶元年,改為宜壽縣。至德二年三月十八日,復為盩厔

奉先 舊蒲城縣,屬同州。開元四年,以管橋陵,改京兆府,仍改為奉先縣。十七年,制官員同赤縣。寶應二年,又置玄宗泰陵於縣東北

奉天 文明元年,以管乾陵,分醴泉置。天授二年,隸稷州。大足元年,還雍州

華原 舊宜州,領華原、宜君、同官、土門四縣。貞觀十七年,省宜州及土門縣,以華原、同官屬雍州。宜君屬坊州。垂拱二年,改華原為永安縣。天授二年,又置宜州,領永安、同官、富平、美原四縣。大足元年,廢宜州,縣還雍州。神龍元年,復為華原縣

美原 舊宜州土門縣,貞觀十七年廢。鹹亨二年,又割富平、華原及同州之蒲城縣置,改為美原縣。天授二年,又屬宜州。大足元年,還雍州

同官 屬宜州,貞觀十七年,改屬雍州。天授二年,改屬宜州。大足元年,還屬雍州。

華州上輔 隋京兆郡之鄭縣。義寧元年,割京兆之鄭縣、華陰二縣置華山郡,因後魏郡名。武德元年,改為華州,割雍州之渭南來屬。五年,改渭南還雍州。垂拱元年,割同州之下邽來屬。二年,改為太州。神龍元年,復舊名。天寶元年,改為華陰郡。乾元元年,復為華州。上元元年十二月,改為太州,華山為太山。寶應元年,復為華州。舊領縣二,戶一萬八千八百二十三,口八萬八千八百三十。天寶領縣三,戶三萬三千一百八十七,口二十一萬三千六百一十三。在京師東一百八十里,去東都六百七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