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敷政 隋因城縣。武德二年,移治於金城鎮,改為金城縣。又於界內置永州,領金城、洛盤、新昌、土塠四縣。貞觀四年,移永州於洛源縣。八年,廢洛盤等三縣,併入金城,屬延州。天寶元年,改金城為敷政

金明 隋廢縣。武德二年,置北武州,領開遠、金義、崇德、永定、安義五縣。復分膚施置金明縣。貞觀二年,廢北武州,以開遠等五縣併入金明縣

豐林 隋舊縣。武德四年,於此僑置雲州及雲中、榆林、龍泉三縣。八年,廢雲州及三縣,以龍泉併入臨真,以雲中、榆林併入豐林

延水 武德二年,分延川縣置西和州,領安人、修文、桑原三縣。貞觀二年,廢西和州,以修文、桑原併入安人,屬北基州。八年,廢北基州入延川。二十三年,改為弘風縣。神龍元年,改為延水

延川 隋舊縣。武德二年,置南平州,領義門縣。四年,廢南平州及縣,併入延川

延昌 武德二年,置北平州。貞觀三年廢,十年於廢州置罷交縣。天寶元年,改名為延昌縣

渾州 寄治延安郡界,隸延州節度使。

綏州下 隋雕陰郡。武德三年,於延州豐林縣置綏州總管府,領西和、南平、北基、銀、雲、貞、上、殄、北吉、匡、龍等十一州。其綏州領上、大斌、城平、綏德、延福五縣。六年,移治所於延州延川縣界。七年,又移治城平縣界魏平廢城。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罷都督府,移州治上縣。天寶元年,改為上郡。乾元元年,復為綏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一百六十三,口一萬六千一百二十九。天寶,戶一萬八百六十七,口八萬九千一百一十一。在京師東北一千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九里。

龍泉 隋曰上縣。天寶元年,改為龍泉

延福 隋縣。武德六年,置北吉州,領歸義、洛陽二縣,羅州領石羅、開善、萬福三縣;匡州領安定、源泉二縣。貞觀二年,三州及縣並廢,地併入延福

綏德 隋廢縣。武德二年,復置。六年,又分置雲州,領信義、淳義二縣;龍州領風鄉、義良二縣。貞觀二年,二州及縣俱廢,地併入綏德

城平 隋舊縣。武德三年,又置魏平縣,屬南平州。又置魏州,領安故、安泉二縣。七年,又於魏平城中置綏州總管府並大斌縣。貞觀二年,廢南平州、魏州及魏平、安故、安泉三縣,移綏州治於上縣,大斌治於今所

大斌 武德七年置,治魏平。貞觀二年,移治今所。

銀州下 隋雕陰郡之儒林縣。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置銀州,隋舊名。天寶元年,改為銀川郡。乾元元年,復為銀州。舊領縣四,戶一千四百九十五,口七千七百二。天寶,戶七千六百二,口四萬五千五百二十七。在京師東北一千一百三十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七十九里。

儒林 隋舊縣

撫寧 隋縣。貞觀二年,屬綏州。八年,改屬銀州,治龍泉川。開元二年,移於今所

真鄉 隋縣

開光 隋縣。貞觀二年,屬綏州。八年,改屬柘州。十三年,柘州廢,來屬銀州

靜邊州都督府 舊治銀川郡界內,管小州十八

歸德州 寄治銀州界,處降党項羌。

夏州都督府 隋朔方郡。貞觀二年,討平梁師都,改為夏州都督府,領夏、綏、銀三州。其夏州,領德靜、岩綠、寧朔、長澤四縣。其年,改岩綠為朔方縣。七年,於德靜縣置長州都督府。八年,改北開州為化州。十三年,廢化州及長州,以德靜、長澤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朔方郡。乾元元年,復為夏州。舊領縣四,戶二千三百二十三,口一萬二百八十六。天寶,戶九千二百一十三,口五萬三千一百四。在京師東北一千一百一十里,至東都一千六百八十里。

朔方 隋岩綠縣。貞觀二年,改為朔方縣。永徽五年,分置寧朔縣,長安二年廢。開元四年又置,九年又廢,還併入朔方

德靜 隋縣。貞觀七年,屬北開州。八年,改北開州為化州。十三年,廢化州,以縣屬夏州

寧朔 隋縣。武德六年,於此置南夏州。貞觀二年廢

長澤 隋縣。貞觀七年,置長州都督府。十三年,廢長州,縣還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