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集語》卷五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揆命篇》 孔子年七十歲知圖書,作《春秋》。

《御覽》十六引《洪範五行傳》 孔子作《春秋》,正春,正秋,所以重歷也。

《御覽》九百二十三引《禮稽命征》 孔子謂子夏曰:"鴝鵒至,非中國之禽也。"

《文選》答賓戲注引《春秋元命包》 孔子曰:"丘作《春秋》,始於元,終於麟,王道成也。"

《儀禮·士冠禮》疏引《春秋演孔圖》 孔子修《春秋》,九月而成。卜之,得陽豫之卦。

《公羊》哀十四年疏引《演孔圖》 獲麟而作《春秋》,九月書成。

《初學記》二十一引《春秋握誠圖》 孔子作《春秋》,陳天人之際,記異考符。

《古微書》引《春秋說題辭》 孔子言曰:"五變入臼,米出甲,謂磑之為糲米也,舂之則稗米也,皞之則鑿米也,臿之則毀米也,又鳷擇之,〈白易〉〈白差〉之,則為晶米。"

引《春秋命歷序》 孔子始《春秋》,退修殷之故歷,使其數可傳於後,《春秋》宜以殷歷正之。

《公羊》僖四年解詁 孔子曰:"書之重,辭之復。嗚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

《公羊》成八年解詁 孔子曰:"皇象元,逍遙術,無文字,德明謚。"

《公羊》昭十二年疏引《春秋說》 孔子作《春秋》,一萬八千字,九月而書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

《史記·太史公自序》 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公羊》隱公第一疏引《閔因敘》 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義,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九月經立。

《春秋繁露·俞予》 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物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後聖。故引史記,理往事,正是非也。王公史記十二公之間,皆衰世之事,故門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為見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故子貢、閔子、公肩子,言其切而為國家賢也。其為切而至於殺君亡國,奔走不得保社稷,其所以然,是皆不明於道,不覽於《春秋》也。故衛子夏言: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不學《春秋》,則無以見前後旁側之危,則不知國之大柄、君子重任也。故或脅窮失國,扌拿殺於位,一朝至爾。苟能述《春秋》之法,致行其道,豈徒除禍哉!乃堯舜之德也。故《世子》曰:"功及子孫,光輝百世,聖王之德,莫美於世。"故予先言《春秋》詳己而略人,因其國而容天下。《春秋》之道,大得之則以王,小得之則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齊侯安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於仁。仁,天心,故次以天心。愛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於吳,魯得意於齊,而《春秋》皆不告,故次以言怨人不可通,敵國不可狎,擾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為民除患之意也。不愛民之漸乃至於死亡,故言楚靈王、晉厲公生弒於位,不仁之所致也。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春秋》貴之,將以變習俗而成王化也。故夏言春秋重人,諸譏皆本此。或奢侈使人憤怨,或暴虐賊害人,終皆禍及身。故子池言魯莊築台,丹楹刻桷,晉厲之刑刻意者,皆不得以壽終。上奢侈,刑又急,皆不內恕,求備於人,故次以《春秋》緣人情,赦小過,而《傳》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明得失,見成敗,疾時世之不仁失王。孔子曰:"吾因行事",赦小過。《傳》又明之曰:"君子辭也。"孔子曰:"吾因行事,加吾王心焉。"假其位號以正人倫,因其成敗以明順逆,故其所善,則桓文行之而遂,其所惡,則亂國行之終以敗。故始言大惡殺君亡國,終言赦小國,是以始於粗糲,終於精微,教化流行,德澤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過矣,亦譏二名之意也。

《穀梁》桓二年傳 孔子曰:"名從主人,物從中國。"

《穀梁》桓十四年傳 孔子曰:"聽遠音者,聞其疾而不聞其舒;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立乎定哀,以指隱桓,隱桓之日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