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四十 志第十六



懷寧(倚。南濱大江,西有皖水流入焉,曰皖口。西北有觀音港巡檢司。東有長風沙鎮巡檢司。)

桐城(府東北。東有浮山,一名浮度山。西北有龍眠山。北有北峽山,與舒城界,有北峽關巡檢司。又北有西峽山,亦謂之南峽石,對壽州峽石則此為南也。東南濱江,有樅陽河,自西北流入焉。又東有六百丈、東南有馬踏石、源子港三巡檢司。)

潛山(府西北。元末廢。洪武初復置。西北有灊山,亦曰天柱山,亦曰皖公山,即霍山也,皖水出焉,別流曰灊水,合流注大江。又有天堂山,後部河所出,有天堂寨巡檢司。)

太湖(府西北。西北有司空山。城西有馬路河,即後部河之下流也,東合於灊水。又西北有南陽、白沙,東北有小池,北有後部四巡檢司。)

宿松(府西南。東有馬頭山。又小姑山在縣南大江中,與江西彭澤縣界,有小姑山巡檢司。又西南有歸林灘、南有涇江口二巡檢司。)

望江(府西南。南濱江。東有雷池,南入江,曰雷江口,亦曰雷港,有巡檢司。西有泊湖,北有慈湖,東北有漳湖,下流俱入江。又西南有楊灣鎮巡檢司。)

太平府(元太平路,屬江浙行省江東道。)太祖乙未年六月為府。領縣三。東距南京百三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萬九千二百九十,口二十五萬九千九百三十七。弘治四年,戶二萬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十七萬三千六百九十九。萬曆六年,戶三萬三千二百六十二,口一十七萬六千八十五。

當塗(倚。城北有採石山,一名牛渚山,臨大江。西南有博望山,與和州梁山夾江相對,亦曰東梁山。又丹陽湖在東南,周三百餘里,分流蕪湖,西入江。南有姑熟溪,又有黃池河,西南有大信河,北有慈湖,皆入大江。有採石、大信二巡檢司。)

蕪湖(府西南。西南有戰鳥山,在大江中,西北有七磯。南有魯明江,一名魯港,又有石洈河,俱注大江。西有河口鎮巡檢司,後移於魯港鎮。)

繁昌(府西南。西北有磕山,在江中。又三山磯在東北,濱江。又西有荻港,入大江。有三山、荻港二巡檢司。)

池州府(元池州路,屬江浙行省江東道。)太祖辛丑年八月曰九華府,尋曰池州府。領縣六。東北距南京五百五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萬五千八百二十六,口一十九萬八千五百七十四。弘治四年,戶一萬四千九十一,口六萬九千四百七十入。萬曆六年,戶一萬八千三百七十七,口八萬四千八百五十一。

貴池(倚。南有齊山。北濱江。東有梅根港。西有池口河,即貴池也,又西有李陽河,俱流入大江。有池口鎮、李陽河二巡檢司。)

青陽(府東。西南有九華山。北有青山。西有五溪水,出九華山,又南有臨城河,俱會流大通河入江。)

銅陵(府東北。南有銅官山。東有城山。西濱大江。又南有大通河,北有荻港河,俱入大江,有大通巡檢司。)

石埭(府東南。北有陵陽山。西有櫟山,官溪出焉,即池口河之源也。又舒溪在南,下流合蕪湖縣之魯港入江。)

建德(府西南。南有龍口河,東南入饒州府之獨山湖。又有堯城溪,下流為東流縣之江口河,入江。又西南有永豐鎮巡檢司。)

東流(府西。西南有馬當山,枕大江,與江西彭澤縣界。南有香口河,流入江,有香口鎮巡檢司,後移於吉陽鎮。)

寧國府(元寧國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丁酉年四月曰寧國府。辛丑年四月曰宣城府。丙午年正月曰宣州府。吳元年四月仍曰寧國府。領縣六。北距南京三百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九萬九千七百三十二,口五十三萬二千二百五十九。弘治四年,戶六萬三百六十四,口三十七萬一千五百四十三。萬曆六年,戶五萬二千一百四十八,口三十八萬七千一十九。

宣城(倚。北有敬亭山。西有清弋江,西北至蕪湖縣入江。又東有宛溪,與東北之句溪合,北流入大江。又南湖亦在東北,流注於句溪。北有黃池鎮、東北有水陽鎮二巡檢司。)

南陵(府西。西有工山。南有呂山,淮水出焉。東有青弋江。又西南有漳水,與淮水合,入於青弋江。又南有峨嶺巡檢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