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四十 志第十六



徑(府西。南有承流山。西有賞溪,亦曰涇溪,其上流即舒溪也。又東南有藤溪來合焉,下流入青弋江。東南有茹蔴嶺巡檢司。)

寧國(府東南。西有紫山。西北有文脊山。東南有千秋嶺,有關。東有東溪,出浙江於潛縣天目山。西有西溪,出績溪縣巄叢山,即句溪上源也。東南有岳山巡檢司,舊置岳山下,洪武中遷於紐口,復移於石口鎮。又西南有胡樂巡檢司。)

旌德(府南。北有石壁山。西有正山。西南有箬嶺,與太平、歙二縣界。東有徽水,自績溪縣流入,即藤溪上流也。東北有烏嶺巡檢司,廢。又北有三溪巡檢司。)

太平(府西南。南有黃山,與歙縣分界。西有龍門山,有巡檢司。南有麻川,與舒溪合流入涇縣,為賞溪。西南有宏潭巡檢司,後移於郭岩前。)

徽州府(元徽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丁酉年七月曰興安府。吳元年曰徽州府。領縣六。北距南京六百八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十二萬五千五百四十八,口五十九萬二千三百六十四。弘治四年,戶七千二百五十一,口六萬五千八百六十一。萬曆六年,戶一十一萬八千九百四十三,口五十六萬六千九百四十八。

歙(倚。西北有黃山,亦曰黟山,新安江出焉,東南流為歙浦。又東曰新安江,至浙江建德縣,與東陽江合為浙江上源。又楊之水在西,亦曰徽溪,合於歙浦。東南有街口鎮、王乾寨二巡檢司。西北有黃山巡檢司。)

休寧(府西。東北有松蘿山。西有白岳山。東南有率山,率水出焉,新安江別源也。西南有浙溪,東流與率水合。又西有吉陽水,亦曰白鶴溪,下流合於浙溪。西南有黃竹嶺巡檢司,尋廢。東南有〈土太〉廈巡檢司,後移於屯溪。)

婺源(府西南。元婺源州。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北有浙嶺,浙溪水出焉,一名漸溪,新安江別源也。西北有大廣山,婺水所出,南流達於鄱陽湖。又西南有太白、東有大鏞嶺二巡檢司。又西有項村巡檢司。舊治澆嶺,後移縣西北之嚴田。萬曆九年復故。)

祁門(府西。東北有祁山。西有新安山,又有武陵嶺。北有大共山,大共水出焉,南流入江西浮梁縣界。有大共嶺巡檢司。又西南有良禾嶺巡檢司,後移於苦竹港。)

黟(府西。西南有林歷山。又有武亭山,橫江水出焉。又東北有吉陽山,吉陽水所出。南有魚亭山,魚亭水出焉。俱流合橫江。)

績溪(府東北。西北有徽嶺山。東有大鄣山,浙水出焉,亦新安江別源也。又巄叢山在東北,楊之水出焉,流合大鄣山水。有叢山關,與寧國縣界。東有西坑寨巡檢司,尋廢。西北有濠寨巡檢司。)

徐州(元屬歸德府。)洪武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十四年十一月直隸京師。(東南有雲龍山。天啟四年遷州治於雲龍山。東北有盤馬山,產鐵。又有銅山。東南有呂梁山,泗水所經。大河自蕭縣流入,經州城北,遂奪泗水之道,東經百步洪、呂梁洪而入邳州界。有呂梁洪巡檢司。又睢水在南。)領縣四。南距南京一千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萬二千六百八十三,口一十八萬八百二十一。弘治四年,戶三萬四千八百八十六,口三十五萬四千三百一十一。萬曆六年,戶三萬七千八百四十一,口三十四萬五千七百六十六。

蕭(州西南。舊治在縣西北,今治,萬曆五年徙。南有永固山。北有大河,舊汴河所經道也。南有睢水。又西北有趙家圈巡檢司。嘉靖四十四年,大河決於此。)

沛(州西北。元屬濟寧路。太祖吳元年來屬。南有大河。東有泗河,自山東魚台縣流入境。又泡河在西,薛河在東,又北有南沙河、北沙河,皆會於泗。又昭陽湖在縣東。又東北有夏鎮。)

豐(州西北。元屬濟寧路。太祖吳元年來屬。大河在南。北有豐水,即泡河也。)

碭山(州西。元屬濟寧路。太祖吳元年來屬。東南有碭山。其北有芒山。大河自河南虞城縣流入,舊經縣南,嘉靖三十七年徙在北。又南有睢水。)

滁州(元屬揚州路。)洪武初,以州治清流縣省入。七年屬鳳陽府。二十二年二月直隸京師。(南有琅邪山。西南有清流山,清流關在其南,清流水出焉,合於滁水。又滁水自全椒縣流入,下流至六合縣入江。西有大槍嶺巡檢司。)領縣二。東距南京一百四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二萬四千七百九十七。弘治四年,戶四千八百四十,口四萬九千七百一十二。萬曆六年,戶六千七百一十七,口六萬七千二百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