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雜篇第二十四徐無鬼



齧缺遇許由,曰:“子將奚之?”曰:“將逃堯。”曰:“奚謂邪?”曰:“夫堯,畜畜然仁,王云:“畜畜,愛恤勤勞之貌。”吾恐其為天下笑。後世其人與人相食與!釋文:“言相〔一〕馳走於仁義,不復營農,饑則相食。”案:語又見庚桑楚篇。夫民不難聚也,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致其所惡則散。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誠,郭云:“仁義既行,將偽以為之。”且假乎禽貪者器〔二〕。且以利器假禽貪者。宣云:“ 如禽者之貪得,猶貪漁也,即重利盜蹠意。”是以一人之斷制利天下,譬之猶一覕也。釋文:“司馬云:‘覕,暫見貌。'又甫邪反,又普結反。”宣云:“一人之斷制,所見有限,猶目之一瞥,豈能盡萬物之情乎?”夫堯知賢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賊天下也,夫唯外乎賢者知之矣。”宣云:“惟不矜賢者,始知有心之賊天下。”

〔一〕“相”,釋文及集釋所引均作 “將”。

〔二〕“器”字,據集釋本補。

有暖姝者,釋文:“暖,柔貌。姝,妖貌。”有濡需者,釋文: “濡需,謂偷安須臾之頃。”有卷婁者。釋文:“卷婁,猶拘攣也。”所謂暖姝者,學一先生之言,則暖暖姝姝而私自說也,說同悅。自以為足矣,而未知未始有物也,成云:“不知所學,未有一物可稱。”是以謂暖姝者也。濡需者,豕虱是也。擇疏鬣,成云:“疏長之毛鬣。”自以為廣宮大囿,奎□曲隈,乳閑股腳,自以為安室利處,釋文:“ 奎,本亦作睽。”郭慶藩云:“曲隈,蓋謂胯內。淮南覽冥訓高註:‘隈,曲深處。'左僖二十五年傳杜註: ‘隈,隱蔽之處。'是知言隈者,皆在內曲深之謂。” 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而己與豕俱焦也。此以域進,此以域退,進退滯於境域。此其所謂濡需者也。卷婁者,舜也。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膻也。舜有膻行,百姓悅之,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虛而十有萬家。釋文:“向云:‘鄧,邑名。'虛,本又作墟。”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向云:“童土,地無草木也。”曰冀得其來之澤。雲望得舜來而施澤也。舜舉乎童土之地,年齒長矣,聰明衰矣,而不得休歸,所謂卷婁者也。是以神人惡眾至,超世之神人,則不願眾附。眾至則不比,眾至則不與親比。不比則不利也。宣云:“不與親比,則人亦不以為利而就之。”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釋文:“煬,徐餘亮反。李云:‘煬,炙也。為和氣所炙。'”以順天下,此謂真人。於蟻棄知,於魚得計,於羊棄意。郭嵩燾云:“蟻之附膻也,有利而趨之,即其知也;羊之膻也,與以可歆之利,即其意也。蟻無知而有知,羊無意而有意,當兩棄之。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德,何膻之可慕哉!故曰於魚得計。”

以目視目,不外視。以耳聽耳,不外聽。以心複心,不外用。若然者,其平也繩,成云:“無心而正物。”其變也循。循,順也。與變推移。

古之真人,以天待之,成云:“ 用自然之道,虛其心以待物。”宣云:“之,當作人。 ”是。不以人入天。成云:“不以人事變天然之知。”古之真人。姚云:“覆言真人以美之。”

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得自然則生,失自然則死;得外榮則死,失外榮則生。藥也,其實堇也。司馬云:“烏頭。”桔梗也,雞□也,司馬云:“即雞頭,一名芡。”豕零也,司馬云:“一名豬苓。”是時為帝者也,藥有君臣,此數者,視時所宜,迭相為君。何可勝言!

句踐也以甲楯三千,棲於會稽。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宣云:“明於謀國。”唯種也不知身之所以愁。暗於全身。故曰:鴟目有所適,成云:“適夜不適晝。”鶴脛有所節,解之也悲。以長為節,去之則悲。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宣云:“吹曬能令水耗。”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為未始其攖也,恃源而往者也。試請風、日常守河上,而河以為未始擾而損之,何也?以河源長遠,有所恃而往也。釋文:“恃,本亦作持。”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物各守其類,言皆止而不移。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殉也殆。用有時而竭。凡能其於府也殆,凡藏府之有能者,亦皆危殆。殆之成也不給改。不能自反,及殆之已成,雖欲改而不給矣。禍之長也茲萃,禍患之長,多聚於人身。其反也緣功,其反於自然,皆緣功力。其果也待久。其果決自反,亦待積久。而人以為己寶,而人以耳目心藏府為身之寶,務竭其用,而不悟其日損。不亦悲乎!故有亡國戮民無已,所以亡國戮民相續於世。 不知問是也。皆由於此,不一審問也。姚云:“是者,源也。”故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踐、蹍,皆履也。博,廣遠也。言足得地踐之,雖地任其踐,恃有不蹍者在,而後能善致其博遠也。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人之於知,每苦其少,然知雖少,恃有不知者在,而後知天道之自然。不知,即真知也。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宣云:“知此方為真知,他何足雲!”大一通之,成云:“大一,天也。能通生萬物,故曰通。”大陰解之,成云:“大陰,地也。”宣云: “解紛擾。”大目視之,務見其大。大均緣之,成云:“緣,順也。”郭云:“順其本性,令各自得,則大均也。”大方體之,郭云:“體之使各得其分,則萬方俱得,所以為大方也。”大信稽之,成云:“稽,至也。循而任之,各至其實,斯大信也。” 大定持之。郭云:“真不撓則自定,故持之以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