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內篇第六大宗師

本篇云:“人猶效之。”效之言師也。又云:“吾師乎!吾師乎!”以道為師也。宗者,主也。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凡物皆自然而生,則當順其自然。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兩其知,音智。不強知,則智得所養。郭云:“知人之所為者有分,故任而不強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故所知不以無涯自困。”雖然,有患。成云:“知雖盛美,猶有患累,不若忘知而任獨也。”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成云:“知必對境,非境不當。境既生滅不定,知亦待奪無常。唯當境、知兩忘,然後無患。”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成云:“知能運用,無非自然。是知天之與人,理歸無二,故謂天即人,謂人即天。所謂吾者,莊生自稱。此則泯合天人,混同物我也。”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郭云:“有真人,而後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亂。”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虛懷任物,雖寡少,不逆忤。不雄成,不以成功自雄。不謨士。成云:“ 虛夷而士眾自歸,非謀謨招致。”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成云:“天時已過,曾無悔吝之心;分命偶當,不以自得為美。”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危難生死,不以介懷。其能登至於道,非世之所為知也。古之真人,其寢不夢,成云:“絕思想,故寢寐寂泊。” 其覺無憂,郭云:“隨所寓而安。”其食不甘,成云:“不耽滋味。”其息深深。李云:“內息之貌。”真人之息以踵,成云: “踵,足根。”宣云:“呼吸通於湧泉。”眾人之息以喉。宣云:“止 於厭會之際。”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屈服,謂議論為人所屈。嗌,喉咽也。嗌,聲之未出;言,聲之已出。吞吐之際,如欲哇然,以狀無養之人。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情慾深重,機神淺鈍。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郭云:“與化為體。”其出不欣,其入不距;釋文:“距,本又作拒。李云:‘欣出則營生,拒入則惡死。'”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成云:“翛然,無系貌。”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宣云:“知生之源,任死之歸。”受而喜之,宣云:“ 受生之後,常自得。”忘而複之。宣云:“忘其死,而複歸於天。” 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郭云:“物之感人無窮,人之逐欲無節,則天理滅矣。真人知用心則背道,助天則傷生,故不為也。”俞云:“ 據郭注,捐疑偝之誤。”若然者,其心志,宣云:“志當作忘。無思。”其容寂,宣云:“無為。”其顙頯,宣云: “顙,額也。”頯,大朴貌,宣云:“恢,上聲。”淒然似秋,暖然似春,郭云:“殺物非為威,生物非為仁。”喜怒通四時,宣云:“喜怒皆無心,如四時之運。”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隨事合宜,而莫窺其際。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崔云:“亡敵國而得其人心。”利澤施於萬物,不為愛人。由仁義行,非行仁義。故樂通物,非聖人也;不求通物,而物情自通,為聖人。有親,非仁也;至仁則無私親。天時,非賢也;宣云:“擇時而動,有計較成敗之心。”利害不通,非君子也;利害不觀其通,故有趨避。 行名失己,非士也;成云:“必所行求名而失己性,非有道之士。”亡身不真,非役人也。宣云:“徒棄其身,而無當真性,為世所役,非能役人。”若狐不偕、成云:“姓狐,字不偕,堯時賢人,不受堯讓,投河而死。”務光、成云:“夏時人,餌藥養性,好鼓琴,湯讓天下,不受,負石自沈於廬水。 ”伯夷、叔齊、箕子胥餘、司馬云:“胥餘,箕子名。屍子曰:‘箕子胥餘,漆身為厲, 被發佯狂。'”紀他、成云:“湯時逸人,聞湯讓務光,恐及乎己,遂將弟子,蹈於窾水而死。申徒狄聞之,因以踣河。”申徒狄,釋文:“殷時人,負石自沈於河。” 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郭云:“斯皆舍己效人,徇彼傷我者。”宣云:“為人用,快人意,與真性何益!”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郭云:“與物同宜,而非朋黨。” 俞云:“郭注非也。此言其狀,非言其德。義讀為峨。天道篇‘而狀義然',即峨然也。朋讀為崩。易‘朋來無咎',漢書五行志引作‘崩來無咎',是也。義而不朋,言其狀峨然高大而不崩壞也。”若不足而不承,宣云:“卑以自牧,而非居人下。” 與乎其觚而不堅也,王云:“觚,特立不群也。”崔云:“觚,棱也。”李楨云:“觚是孤借字。釋地‘觚竹',釋文:‘本又作孤。'此孤、觚通作之證。孤特者,方而有棱,故字亦借觚為之。 ‘與乎其觚',與‘張乎其虛'對文,與當是□之借字。說文:‘□,安行也。'”案:不堅,謂不固執。張乎其虛而不華也,成云:“張,廣大貌。”案:廓然清虛,而不浮華。邴邴乎其似喜乎! 向云:“邴邴,喜貌。”郭云:“至人無喜,暢然和適,故似喜也。”崔乎其不得已乎! 向云:“崔,動貌。”成云:“迫而後動,非關先唱,故不得已而應之也。”滀乎進我色也,簡文云:“滀,聚也。”宣云:“ 水聚則有光澤。言和澤之色,令人可親。”與乎止我德也,與,相接意。宣云:“寬閑之德,使我歸止。”厲乎其似世乎!崔本“厲”作“廣”,當從之。俞云:“世乃泰之借字。廣與泰義相應。”郭慶藩云:“厲、廣古通借。泰字作大。世、大古亦通借。”謷乎其未可制也,成云:“謷然高遠,超於世表,不可禁制。”連乎其似好閉也,李云:“連,綿長貌。”郭云:“綿邈深遠,莫見其門。”成云:“默如關閉,不聞見也。”釋文:“好,呼報反。”悗乎忘其言也。釋文:“悗,忘本反。”成云:“悗,無心貌。以上言真人德行,下明其利物為政之方。” 以刑為體,郭云:“刑者治之體,非我為。”以禮為翼,郭云: “禮者,世 所以自行,非我制。 ”以知為時,郭云:“知者時之動,非我唱。”以德為循。郭云:“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郭云:“任治之自殺,故雖殺而寬。”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郭云:“順世所行,故無不行。”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知以應時,不得已於世事,隨宜付之。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 宣云:“德之所在,人人可至,我特循之耳。如丘之所在,有足者皆可至,我特與同登耳,非自立異。”案:無意於行,自然而至,故曰“與有足者至”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宣云:“人視真人為勤行不怠,豈知其毫末以我與乎!”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成云:“既忘懷於美惡,亦遺蕩於愛憎。故好與弗好,出自凡情,而聖智虛融,未嘗不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成云:“其一,聖智也;其不一,凡情也。凡、聖不二,故不一皆一之。”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成云:“同天人,齊萬致,與天而為類也。彼彼而我我,與人而為徒也。”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成云:“雖天無彼我,人有是非,確然諭之,鹹歸空寂。若使天勝人劣,豈謂齊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勝負,體此趣者,可謂真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死生與夜旦等,皆由天命,不可更以人與。此物之情,實無足系戀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身知愛天,而況卓然出於天者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 宣云:“勢分勝乎己。”而身猶死之,宣云:“效忠。”而況其真乎!身知愛君,而況確然切於君者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喻貪生懼死,不如相忘於自然。“泉涸”四語,又見天運篇。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宣云:“此道字輕,謂是非之道。言譽堯非桀,不如兩忘其道;好生惡死,不如兩 忘其累。”案:二語又見外物篇,下三字作“閉其所譽”。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宣云:“純任自然,所以善吾生也。如是,則死亦不苦矣。”案:六語又見後。列子天瑞篇:“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憊,未知老之逸;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也。”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島也。 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舟可負,山可移。宣云:“造化默運,而藏者猶謂在其故處。”藏大小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 藏無大小,各有所宜,然無不變之理。宣云:“遯生於藏之過,若悟天下之理,非我所得私,而因而付之天下,則此理隨在與我共之,又烏所遯哉!此物理之實也。”案:恆物之大情,猶言常物之通理。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犯與笵同。見笵人形猶喜之,若人之生無窮,孰不自喜其身者!故聖人將游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宣云:“聖人全體造化,形有生死,而此理已與天地同流,故曰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釋文:“妖,本又作夭。”成云:“壽夭老少,都不介懷。雖未能忘生死,但複無所嫌惡,猶足為物師傅,人仿效之。況混同萬物,冥一變化,為物宗匠,不亦宜乎!”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宣云:“情者,靜之動也;信者,動之符也。”成云:“ 恬然寂寞,無為也;視之不見,無形也。”可傳而不可受,郭云:“古今傳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可得而不可見;成云:“方寸獨悟,可得也。離於形色,不可見也。”自本自根,宣云:“道為事物根本,更無有為道之根本者,自本自根耳。”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成云:“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神鬼神帝,下文堪壞、馮夷等,鬼也;豨韋、伏羲等, 帝也。其神,皆道神之。生天生地;成云:“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陰陽未判,是為太極。天地四方,謂之六極。成云:“道在太極之先,不為高遠;在六合之下,不為深邃。”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釋文:“長,丁丈反。”案:此語又見後。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豨韋,即豕韋,蓋古帝王也。成云:“挈,又作契。言能混同萬物,符合二儀。”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成云:“襲,合也。氣母,元氣之母。為得至道,故能畫八卦,演六爻,調陰陽,合元氣。”維鬥得之,終古不忒;成云:“北斗為眾星綱維,故曰維鬥。得至道,故維持天地,曆終始,無差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昆侖;釋文:“崔壞作邳。司馬云:‘堪壞,神名,人面獸形。 '淮南作‘欽負'。”成云:“昆侖山神名。襲,入也。”馮夷得之,以遊大川;司馬云:“清泠傳曰:‘馮夷,華陰潼鄉堤首(成疏有“裏 ”字。)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為河伯。'一云:以八月庚子浴於河,溺死。”肩吾得之,以處大山;司馬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時。 ”成云:“得道,處東嶽,為太山之神。”黃帝得之,以登雲天;崔云:“黃帝得道而上天也。”顓頊得之,以處玄宮;李云:“顓頊,高陽氏。玄宮,北方宮也。月令曰:‘其帝顓頊,其神玄冥。'”成云:“得道為北方之帝。玄者,北方之色,故處於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釋文:“海外經云:‘北方禺強,黑身手足,乘兩龍。'郭璞以為水神,人面鳥身。簡文云:‘北海神也,一名禺京,是黃帝之孫也。'”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釋文:“山海經:‘ 西王母狀如人,狗尾,蓬頭,戴勝,善嘯,居海水之涯。'漢武內傳云:‘西王母與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崔云:‘少廣,山名。'或云:西方空界之名。”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崔云:“彭祖壽七百歲,或以為仙,不死。”成云:“上自有 虞,下及殷、周,凡八百年。”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司馬云:“東維箕、鬥之間,天漢津之東維也。星經:‘ 傅說一星,在尾上。'”崔云:“傅說死,其精神乘東維,託龍尾,乃列宿。”釋文:“崔本此下更有‘其生無父母,死,登假,三年而形遯,此言神之無能名者也 '。”案:下引七事以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