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解》逍遙游第一



〔一〕“道”原作“至”,據刻意篇改。

〔二〕“案”字,據王氏原刻補。

〔三〕“短”字,集釋本作“斷”。

惠子謂莊子曰:司馬云:“姓惠,名施,為梁相。” 補此段與下段,借與惠子論辯,以明無用然後逍遙之旨。此則借瓠於無用中有一可用,不免有慮而為樽之患,以喻人有一能之可用,即難免招世繫纍,不能逍遙也。“魏王貽我大瓠之種,瓠,瓜也,即今葫盧瓜。 補釋文:“魏王,司馬云:‘ 梁惠王也。'”武按:魏自河東遷大樑,故謂之魏,或謂之梁也。貽音怡,遺也。瓠音護。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成雲;“樹,植。實,子也。虛脆不堅,故不能自勝舉。 ”剖之以為瓢, 補反映下文樗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則瓠落無所容。簡文云:“瓠落,猶廓落也。”成雲;“平淺不容多物。 ” 補釋文:“剖,普口反。”非不呺然大也,釋文:“呺,本亦作□。李云:‘虛大貌'”俞樾云:“ 呺,俗字,當作枵,虛也。” 補釋文:“呺,徐許僑反。” 正俞說非。廣韻:“呺然,大貌。”本句“呺然”,為“大也”之形容詞,“大也”則無異“呺然” 之注也。四字一意,如改“呺”作“枵”,並應改本句為“非不枵然虛也”,於法方合。但本文未嘗言虛,而所重者在大。首即標言“大瓠”,繼言“實五石”,大也,因之瓢亦大。然平淺無所容,正以其不虛也,其不須以“枵然”形容之明矣。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補“無用”二字,為本段及下段主旨,且為全篇 主旨,與無名、無己並重,特借惠子之口提出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向秀雲;“龜,拘坼也。”徐音舉倫反。此以“龜”為“ 皸”之假借。玄應音義“皸”下引通俗文:“ 手足坼裂曰皸,經文或作‘龜坼' 。”下引此文為證。 正釋文:“ 龜手,愧悲反。司馬云:‘文坼如龜文。'”武按:注中“玄應音義”“音”字上,當補 “眾經”二字,否則,下“經文”二字無著。且注太糾纏,不如從司馬說,較為明爽。蓋言手凍文坼如龜背之文,故謂之為“龜手”,猶之爾雅釋詁之“鮐背”,疏 “老人皮膚消瘠,背若鮐魚”也。又釋名:“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背有鮐文為鮐背,手有龜文為龜手,同一義也。李楨借讀為皸,俞樾謂宜讀如拘,拘與區同音,區與丘同音,龜在丘音。如此迂迴牽傅,義仍未明也。世世以洴澼絖為事。成云:“洴,浮。澼,漂。絖,絮也。”李云:“漂絮水上。”盧文弨云:“洴澼,擊絮之聲。” 補正釋文:“ 洴,徐扶經反。澼,普曆反。絖音曠。小爾雅云:‘絮細者謂之絖。'”朱桂曜曰:“文選任彥升為蕭揚州薦士表註:‘絖,古纊字。'”武按:洴澼如為擊絮聲,則與下“絖”字不能相連成句,盧說非也。宜從成說。 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李云: “金方寸重一斤為一金。百金,百斤也。”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  補釋文:“鬻音育,司馬云:‘買也。'”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司馬彪云:“慮,猶結綴也。樽如酒器,縛之於身,浮於江湖,可以自渡。”按:所謂腰舟。 正說文:“慮,謀思也。”爾雅釋言:“作、造,為也。”武按:何不慮以為大樽,言何不謀慮之以作大樽也?句有“為”字,不必訓慮為結綴,因結綴之意,“為”字可以賅之。至司馬結 綴之訓,不知何據。考徐鍇說文解字通論云:“思有所圖曰慮。慮猶縷也。”說文“絡”字下云:“生革可以為縷束也。”故此句亦可訓為何不縷束以為大樽也。鶡冠子學問第十五:“中河失船,一壺千金。”註:“壺,瓠也。佩之可以濟涉,南人謂之腰舟。”此司馬注之所本也。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向云:“蓬者,短不暢,曲士之謂。”按:言惠施以有用為無用,不得用之道也。 補釋文:“郭云:‘蓬生非直達者。'”武按:荀子勸學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然則非生麻中,必不直而曲矣。此向、郭注之所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