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行國,【集解】:徐廣曰:“不土著。”隨畜,與匈奴同俗。控弦者數萬,敢戰。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羈屬,不肯往朝會焉。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萬人。與大宛鄰國。國小,南羈事月氏,東羈事匈奴。
奄蔡【正義】:漢書解詁云:“奄蔡即闔蘇也。”魏略云:“西與大秦通,東南與康居接。其國多貂,畜牧水草,故時羈屬康居也。”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
大月氏【正義】:萬震南州志云:“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遠。國王稱‘天子’,國中騎乘常數十萬匹,城郭宮殿與大秦國同。人民赤白色,便習弓馬。土地所出,及奇瑋珍物,被服鮮好,天竺不及也。”康泰外國傳云:“外國稱天下有三眾:中國為人眾,秦為寶眾,月氏為馬眾也。”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萬。故時彊,輕匈奴,及冒頓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正義】:初,月氏居敦煌以東,祁連山以西。敦煌郡今沙州。祁連山在甘州西南。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餘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安息【正義】:地理志云:“安息國京西萬一千二百里。自西關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賓國,從斯賓南行度河,又西南行至於羅國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國。”漢書云:“北康居,東烏弋山離,西條枝。國臨媯水。土著。以銀為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臨媯水,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里。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索隱】:漢書云:“文獨為王面,幕為夫人面。”荀悅云:“幕音漫,無文面也。”張晏云:“錢之文面作人乘馬,錢之幕作人面形。”韋昭曰:“幕,錢背也,音漫。”包愷音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畫革旁行以為書記。【集解】:漢書音義曰:“橫行為書記。”【索隱】:畫音獲。小顏云:“革,皮之不柔者。”韋昭云:“外夷書皆旁行,今扶南猶中國,直下也。”其西則條枝,北有奄蔡、黎軒。【索隱】:漢書作“犁靳”。續漢書一名“大秦”。按:三國並臨西海,後漢書雲“西海環其國,惟西北通陸道”。然漢使自烏弋以還,莫有至條枝者。【正義】:上力奚反。下巨言反,又巨連反。後漢書云:“大秦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東西南北各數千里。有城四百餘所。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硃丹、青碧,珍怪之物,率出大秦。”康氏外國傳云:“其國城郭皆青水精為,及五色水精為壁。人民多巧,能化銀為金。國土市買皆金銀錢。”萬震南州志云:“大家屋舍,以珊瑚為柱,琉璃為牆壁,水精為礎舄。海中斯調上有木,冬月往剝取其皮,績以為布,極細,手巾齊數匹,與麻焦布無異,色小青黑,若垢污欲浣之,則入火中,便更精潔,世謂之火浣布。秦雲定重參問門樹皮也。”括地誌云:“火山國在扶風南東大湖海中。其國中山皆火,然火中有白鼠皮及樹皮,績為火浣布。魏略雲大秦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謂之海西。從安息界乘船直載海西,遇風利時三月到,風遲或一二歲。其公私宮室為重屋,郵驛亭置如中國。從安息繞海北陸到其國,人民相屬,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無盜賊。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宋膺異物志雲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生於土中,候其欲萌,築牆繞之,恐獸所食。其臍與地連,割絕則死。擊物驚之,乃驚鳴,臍遂絕,則逐水草為群。又大秦金二枚,皆大如瓜,植之滋息無極,觀之如用則真金也。”括地誌云:“小人國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衛助之。即焦僥國,其人穴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