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吳興。【正義】:中國之虞滅後二世,合七十一年,至壽夢而興大,稱王。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索隱】:壽夢是仲雍十九代孫也。
王壽夢二年,【索隱】:自壽夢已下始有其年,春秋唯記卒年。計二年當成七年也。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餎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集解】:服虔曰:“行人,掌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賓大客,受小客之幣辭。”【索隱】:左傳魯成二年曰“巫臣使齊,及鄭,使介反幣,而以夏姬行,遂餎晉”。七年傳曰“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而分其室,巫臣遺二子書曰‘余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巫臣使於吳,吳子壽夢悅之,乃通吳於晉,教吳乘車,教之戰陣,教之叛楚,寘其子狐庸焉,使為行人。吳始伐楚,伐巢,伐徐。馬陵之會,吳入州來,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是。吳於是始通於中國。吳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吳,至衡山。【集解】:杜預曰:“吳興烏程縣南也。”【索隱】:春秋經襄三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吳”,左傳曰“楚子重伐吳,為簡之師,克鳩茲,至於衡山”也。
二十五年,王壽夢卒。【索隱】:襄十二年經曰“秋九月,吳子乘卒”。左傳曰壽夢。計從成六年至此,正二十五年。系本曰“吳孰姑徙句吳”。宋忠曰“孰姑,壽夢也”。代謂祝夢乘諸也。壽孰音相近,姑之言諸也,毛詩傳讀“姑”為“諸”,知孰姑壽夢是一人,又名乘也。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索隱】:春秋經書“吳子遏”,左傳稱“諸樊”,蓋遏是其名,諸樊是其號。公羊傳“遏”作“謁”。次曰餘祭,次曰餘眛,【索隱】:左傳曰“閽戕戴吳”。杜預曰“戴吳,餘祭也”。又襄二十八年左傳,齊慶封奔吳,句餘與之硃方。杜預曰“句餘,吳子夷末也”。計餘祭以襄二十九年卒,則二十八年賜慶封邑,不得是夷末。且句餘餘祭或謂是一人,夷末惟史記、公羊作“餘眛”,左氏及穀梁並為“餘祭”。夷末、句餘音字各異,不得為一,或杜氏誤耳。【正義】:祭,側界反。眛,莫葛反。次曰季札。【索隱】:公羊傳曰:“謁也,餘祭也,夷末也,與季子同母者四人。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以為君,兄弟遞相為君,而致國乎季子。故謁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末也立;夷末也死,則國宜之季子,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長庶也,即之。闔閭曰:‘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也;如不從君之命,則宜立者我也。僚惡得為君乎?’於是使專諸刺僚。”史記壽夢四子,亦約公羊文,但以僚為餘迋子為異耳。左氏其文不明,服虔用公羊,杜預依史記及吳越春秋。下注徐廣引系本曰“夷迋及僚,夷迋生光”,檢系本今無此語。然按左狐庸對趙文子,謂“夷末甚德而度,其天所啟也,必此君之子孫實終之”。若以僚為末子,不應此言。又光言“我王嗣”,則光是夷迋子,且明是庶子。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
王諸樊元年,【集解】:世本曰“諸樊徙吳”也。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集解】:服虔曰:“宣公,曹伯盧也,以魯成公十三年會晉侯伐秦,卒於師。曹君,公子負芻也。負芻在國,聞宣公卒,殺太子而自立,故曰不義之也。”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集解】:服虔曰:“子臧,負芻庶兄。”【索隱】:成十三年左傳曰:“曹宣公卒於師。曹人使公子負芻守,使公子欣時逆喪。秋,負芻殺其太子而自立。”杜預曰:“皆宣公庶子也。負芻,成公也。欣時,子臧也。”十五年傳曰:“會於戚,討曹成公也,執而歸諸京師。諸侯將見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杜預曰:聖人應天命,不拘常禮也。次守節,杜預曰:謂賢者也。下失節。杜預曰:愚者,妄動也。為君,非吾節也。雖不能聖,敢失守乎?’遂逃奔宋。”君子曰【索隱】:君子者,左丘明所為史評仲尼之詞,指仲尼為君子也。‘能守節矣’。君義嗣,【集解】:王肅曰:“義,宜也。嫡子嗣國,得禮之宜。”杜預曰:“諸樊嫡子,故曰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原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索隱】:“諸樊元年已除喪”至“乃舍之”,皆襄十四年左氏傳文。【正義】:舍音舍。秋,吳伐楚,楚敗我師。四年,晉平公初立。【索隱】:左傳襄十六年春“葬晉悼公,平公即位”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