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太子賓客(轉工部侍郎。)

工部侍郎(轉刑部侍郎,兩府轉戶部侍郎,宰相轉兵部侍郎。)

禮部侍郎(轉戶部侍郎,宰相轉吏部侍郎。)

刑部侍郎(轉兵部侍郎,兩府轉吏部侍郎,宰相轉禮部尚書。)

戶部侍郎(轉吏部侍郎,宰相轉禮部尚書。)

兵部侍郎(轉右丞,兩府轉左丞,宰相轉禮部尚書。)

吏部侍郎(轉左丞,宰相轉禮部尚書。)

左、右丞(轉工部尚書,兩府轉禮部尚書。)

工部尚尚書(轉禮部尚書,兩府轉刑部尚書。)

禮部尚書(轉刑部尚書,兩府轉戶部尚書。)

刑部尚書(轉戶部尚書,兩府轉兵部尚書。)

戶部尚書(轉兵部尚書,兩府轉吏部尚書。)

兵部尚書(轉吏部尚書,兩府轉太子少保,宰相轉右僕射。)

吏部尚書(轉太子少保,宰相轉左僕射。)

太子少保(轉太子少傅。)

右僕射(轉左僕射。)

太子少傅(轉太子少師。)

左僕射(轉司空。)

司空(轉司徒。)

太子少師(轉太子太保)

司徒(轉太保。)

太子太保(轉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轉太子太師。)

太子太師(轉傅太保。)

太保(轉太傅。)

太傅(轉太尉。)

太尉(轉太師。)

太師(太師、太傅、太保謂之三師,太尉、司徒、司空謂之三公。凡除授,則自司徒遷太保,自太傅遷太尉,檢校亦如之。)治平三年,翰林學士賈黯奏:"近者皇子封拜,並除檢校太傅。臣按官儀,自後魏以來,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國朝因之。《六典》曰:'三師,訓導之官也。'蓋天子之所師法。今皇太子以師傅名官,於義弗安,莫甚於此,蓋前世因循,失於釐正。臣愚以謂自今皇子及宗室卑者除官,並不可帶師傅之名,隨其敘遷改授三公之官。"詔候將來因加改正。自此,皇子及宗室卑行,遂不除三師官。

宋初,台、省、寺、監官猶多蒞本司,亦各有員額資考之制,各以曹署閒劇著為月限,考滿則遷,慶恩止轉階、勛、爵、邑。建隆二年,始以右監門衛將軍魏仁滌為右神武將軍,水部員外郎朱洞為都官員外郎,監察御史李鑄為殿中侍御史,以仁滌等掌麴櫱、領關征外有羨也。自是,廢歲滿敘遷之典。是後,多掌事於外,諸司互以他官領之,雖有正官,非別受詔亦不領本司之務。又官有其名而不除者甚眾,皆無定員、無月限,不計資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時議以近職為貴,中外又以差遣別輕重焉。

武臣三班借職至節度使敘遷之制(三班借職以下,亦有磨勘轉官法,緣未受真命,今不具錄。)

三班借職(轉三班奉職。)

三班奉職(轉右班殿直。)

右班殿直(轉左班殿直。)

左班殿直(轉右侍禁)

右侍禁(轉右侍禁。)

左侍禁(轉西頭供奉官。)

西頭供奉官(轉東頭供奉官。)

東頭供奉官(轉內殿崇班。)

內殿崇班(轉內殿承制。)

內殿承制(制轉供備庫使,有戰功轉禮賓副使,特旨東西染院、西京作坊)副使,有戰功,並謂曾經(轉官酬獎。)

供備庫使(轉西京左藏庫副使,有戰功轉如京副使。)

禮賓副使(轉崇儀副使,有戰功轉洛苑副使。)

西染院副使(轉如京副使,有戰功轉內園副使。)

東染院副使(轉洛苑副使,有戰功轉六宅副使。)

西染院使(轉如京使,有戰功轉內園使。)

東染院使(轉洛苑使,有戰功轉文思使。)

西京作坊使(轉文思使,有戰功轉莊宅使。)

西京左藏庫使(轉六宅使,有戰功轉西作坊使。)

崇儀使(轉六宅使,有戰功轉西作坊使。)

如京使(轉莊宅使,有戰功轉東作坊使。)

洛苑使(轉西作坊使,有戰功轉左藏庫使。)

內園使(轉東作坊使,有戰功轉內藏庫使。)

文思轉(轉左藏庫使,有戰功轉右騏驥使。)

六宅使(轉內藏庫使,有戰功轉左騏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