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後苑內品(轉把門內品。)

把門內品(轉入內內品。)

入內內品(轉貼祗候內品。)

貼祗候內品(轉祗候小內品。)

祗候小內品(轉祗候內品。)

祗候內品(轉祗候高班內品。)

祗候高班內品(轉祗候高品。)

祗候高品(轉祗候殿頭。)

祗候殿頭

右系責降及責降人保引。

內待班(轉黃門。)

黃門(轉高班。)

高班(轉高品。)

高品(轉殿頭。)

內侍殿頭(轉內西頭供奉官。)

內西頭供奉官(轉內東頭供奉官。)

內東頭供奉官(東頭供奉官已上轉官,依外官。)

內侍省內臣敘遷之制。)

祗候班)

後苑散內品(轉散內品。)

散內品(轉北班內品。)

北班內品(轉後苑勾當事內品。)

後苑勾當事內品(轉後苑內品。)

把門內品、後苑內品(轉內品。)

內品(轉貼祗候內品。)

貼祗候內品(轉祗候內品。)

祗候內品(轉祗候高班內品。)

祗候高班內品(轉祗候高品。)

祗候高品)

右系責降及責降人保引(亦有非賣降由奏薦而除者。入內內侍省同。)

內侍班

黃門(轉高班。)

高班(轉高品。)

高品(轉殿頭。)

殿頭(轉內西頭供奉官。)

內西頭供奉官(轉內東頭供奉官。)

內東頭供奉官(東頭供奉官已上轉官,依外官例。)

右宋初以來,內侍未嘗磨勘轉官,唯有功乃遷。至景祐中,詔:"內臣入仕三十年,累有勤勞,經十年未嘗遷者,奏聽旨。"猶無磨勘定格也。慶曆以後,其制漸隳。黃門有勞至減十五年,而入仕才五七年有勞至高品已上者,兩省因著十年磨勘之例,而減年復在其中。嘉祐六年,樞密院始議釐革。乃詔:"內臣入仕並三十年磨勘,已磨勘者,其以勞得減年者毋得過五年。"

選人選京官之制

有出身:

判、司、簿、尉,七考除大理寺丞。(不及七考,光祿寺丞。不及五考,大理評事。不及三考,奉禮郎。)

初等職官,知令、錄,六考除大理寺丞。(不及六考,光祿寺丞。不及三考,大理評事。)

兩使職官,知令、錄,六考除著作佐郎。(不及六考,大理寺丞。不及三考,光祿寺丞。)

支、掌、防、團判官,六考除太子中允。(不及六考,著作佐郎。)

節、察判官,六考除太常丞,(不及六考,太子中允。)

無出身:

判、司、簿、尉,七考除衛尉寺丞。(不及七考,大理評事。不及五考,奉禮郎。不及三考,守將作監主簿。)

初等職官,知令、錄,六考除衛尉寺丞。(不及六考,大理評事。不及三考,奉禮郎。)

兩使職官,知令、錄,六考除大理寺丞。(不及六考,衛尉寺丞,不及三考,大理評事。)

支、掌、防、團判官,六考除著作佐郎。(不及六考,大理寺丞。)

節、察判官,六考除太子中允。(不及六考,著作佐郎。)

吏部流內銓諸色入流及循資磨勘選格入流

有出身:

進士、明經入望州判、司,次畿簿、尉。

《九經》入緊州判、司,望縣簿、尉。

諸科、(《五經》、《三禮》、《三史》、《三傳》,今雖無此科,緣見有逐色人。)明法入上州判、司,緊縣簿、尉。

學究、武舉得班行人換授,入中州判、司,上縣簿、尉。

無出身:

太廟齊郎(舊室長同。)入中下州判、司,中縣簿、尉。

郊社齊郎、舊掌坐同。試銜白衣送銓注官,司士、文學、參軍、長史、司馬、助教得正官,並班行試換文資,入下州判、司,中下縣簿、尉。

三色人:

攝官入小縣簿、尉。

進納授試銜,入下州判、司,中下縣簿、尉。"

授太廟齊郎,入中州判、司,中縣簿、尉;流外入下縣簿、尉。

已上並許超折地望注授。

循資

常調:

判、司、簿、尉有出身兩任四考,無出身兩任五考,攝官出判、司三任七考,併入錄事參軍。但有舉主四人或有合使舉主二人,並許通注縣令,流外出身四任十考,入錄事參軍。內系驅使官、沿堂五院人,只注大郡判、司,大縣簿、尉。進納出身三任七考,曾省試下第二任五考,入下州令、錄,仍差監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