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朝散大夫 中行郎中

朝奉大夫 後行郎中

朝請郎 前行員外郎,侍御史

朝散郎 中行員外郎,起居舍人

朝奉郎 後行員外郎,左、右司諫

承議郎 左、右正言,太常、國子博士

奉議郎 太常、秘書、殿中丞,著作郎

通直郎 太子中允、贊善大夫、洗馬

宣教郎 著作佐郎,大理寺丞

(元豐本"宣德",政和避宣德門改。)

宣義郎 光祿衛尉寺、將作監丞

承事郎 大理評事

承奉郎 太祝,奉禮郎

承務郎 校書郎,正字,將作監主簿

承直郎 留守、節察判官

儒林郎 節察掌書記、支使,防、團判官

文林郎 留守、節察推官,軍、監判官

從事郎(承直至此四階,並崇寧初換。) 防、團推官,監判官

從政郎崇(寧通仕,政和再換。) 錄事參軍,縣令

修職郎(崇寧登仕,政和再換。) 知錄事參軍,知縣令

迪功郎(崇寧將仕,政和再換。) 軍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戶,主簿、尉

國朝武選,自內客省至閤門使、副為橫班,自皇城至供備庫使為諸司正使,副為諸司副使,自內殿承制至三班借職為使臣,元豐未及更,政和二年,乃詔易以新名,正使為大夫,副使為郎,橫班十二階使、副亦然。六年,及增置宣正、履正、協忠、翊衛、親衛大夫郎,凡十階,通為橫班。自太尉至下班祗應,凡五十二階。

新官 舊官

太尉(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為武階之首。)

通侍大夫 內客省使

正侍大夫 延福宮使

宣正大夫 履正大夫

協忠大夫(並政和新置。)

中侍大夫 景福殿使

中亮大夫 客省使

中衛大夫 引進使

翊衛大夫

親衛大夫

拱衛大夫(並政和增置。)

左武大夫 東上閤門使

右武大夫 西上閤門使

正侍郎

宣正郎

履正郎

協忠郎

中侍郎(並政和增置。)

中亮郎 客省副使

中衛郎 引進副使

翊衛郎

拱衛郎(並政和增置。)

左武郎 東上閤門副使

右武郎 西上閤門副使

武功大夫 皇城使

武德大夫 宮苑、左右騏驥、內藏庫使

武顯大夫 左藏庫、東西作坊使

武節大夫 莊宅、六宅、文思使

武略大夫 內園、洛苑、如京、崇儀使

武經大夫 西京左藏庫使

武義大夫 西京作坊、東西染院、禮賓使

武翼大夫 供備庫使

武功郎 皇城副使

武德郎 宮苑、左右騏驥、內藏庫副使

武德郎 左藏庫、東西作坊副使

武節郎 莊宅、六宅、文思副使

武略郎 內園、洛苑、如京、崇儀副使

武經郎 西京左藏庫副使

武義郎 西京作坊、東西染院、禮賓副使。

武郎翼 供備庫副使

敦武郎 內殿承制

修武郎 內殿崇班

從義郎 東頭供奉官

秉義郎 西頭供奉官

忠訓郎 左侍禁

忠翊郎 右侍禁

成忠郎 左班殿直

保義郎 右班殿直

承節郎 三班奉職

承信郎 三班借職

下班祗應 殿侍

元豐官制定,有請並易內侍官名者,神宗曰:"祖宗為此名,有深意,豈可輕議?"政和二年,始遂改焉。凡十有二階。

新官 舊官

供奉官 內東頭供奉官

左侍禁 內西頭供奉官

右侍禁 殿頭

左班殿直 高品

右班殿直 高班

黃門 黃門

祗候侍禁 祗候殿頭

祗候殿直 祗候高品

祗候黃門 祗候高班內品

內品

祗候內品

貼祗候內品(已上三名仍舊不改。)

政和初,既易武階,遂改醫官之名,凡十有四階。

新官 舊官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大夫 軍器庫使

保和大夫 西綾錦使

保全大夫 榷易使

翰林良醫 翰林醫官使

和安、成和、成安、成全郎 軍器庫副使

保和郎 西綾錦副使

保全郎 榷易副使

翰林醫正 翰林醫官副使

凡除職事官,以寄祿官品之高下為準:高一品已上為行,下一品為守,下二品已下為試,品同者否。紹聖三年,戶部侍郎吳居厚言:"神宗官制,凡台、省、寺、監之制,有行、守、試三等之別。元祐中,裁減冗費,而職事官帶行者第存虛名而已,請付有司講復舊制。"從之。四年,翰林學士蔣之奇言:"所謂試,則非正官也。今尚書、侍郎皆正官,而謂之試,失之矣。如以其階卑,則謂之守可也。臣請凡為正官者皆改試為守。"崇寧中,吏部授選人差遣,亦用資序高下分行、守、試三等。政和三年,詔選人在京職事官,依品序帶行、守、試,其外任則否。宣和以後,官高而仍舊職者謂之領,官卑而職高者謂之視,故有庶官視從官,從官視執政,執政視宰相。凡道官亦視文階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