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酬獎:

判、司、簿、尉初任循一資入知令、錄,次任二考已上入正令、錄。

知令、錄循一資入初等職官,正令錄入兩使職官。

初等職官循一資入兩使職官,兩資入支、掌、防、團判官,三資入節、察判官。

恩例:

判、司、簿、尉用祖父五路及廣、桂知州帶安撫。並知成都府、梓州及川、廣轉運提刑等恩例陳乞,循入試銜知縣,仍差監當。

奏薦:

判、司、簿、尉。

舉職官,有出身四考、有舉主三人,移初等職官,仍差知縣。有出身四考、無出身六考注初等職官。有出身六考、無出身七考注兩使職官。

舉縣令,有出身三考、無出身四考,攝官出身六考、有舉主三人,進納出身六考、有舉主四人,流外出身三任七考、有舉主六人,並移縣令。內流外人入錄事參軍。

令、錄系舉人入,任內有京官舉主二人,循兩使職官、知縣。

初等職官、知縣系舉人入,任內有京官職舉主二人,循兩使職官,如願知縣者聽。

磨勘:

判、司、簿、尉七考,知令、錄、職官六考,有京官舉主五人,內一員轉運使、副或提刑,並磨勘引見,轉合入京朝官。

兩使職官、知縣系舉人入,並因舉循入,任內有京官舉主二人,磨勘引見,轉合入京官。

令、錄流外出身,系舉人入,任內有班行舉主三人,磨勘引見,改換班行。

差攝:

長史、文學 兩舉進士 三舉諸科 特恩與攝官

已上,廣南東路長史、文學與舉人,中半差攝;西路長史、文學七分,舉人二分,特恩攝官一分。

試補:

正額及額外攝官並試公案,以合格名次高下差攝。內試不中及不能就試者,並在試中人之下。

解發:

入額人一任實滿四年與解發。如差監當、監稅,即以二年為一任,理兩攝,並解發赴銓。海北攝官差往海南,減一年。犯公罪展攝二年,監當虧少課利罰半月奉者,添攝一任,罰一月奉者添攝兩任。

流外出官法

尚書省(書令史、都省二十四司、禮部貢院、吏部流內銓、官誥院七選,都省敕庫、兵部甲庫八選,諸司驅使官、都省散官十九選,貢院散官十八選:並補正名後理,或酬獎,減一等出簿、尉。)

門下省(白院令史七選,畫頭、書院、甲庫令史贊者八選,並補正名後理;驅使官九選,授勒留官後理:並出簿、尉。)中書省(白院令史七選,甲庫令史八選,並補正名後理;驅使官九選,授勒留後理,並出簿、尉。學士院錄事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奉職。孔目官遇大禮,從上出一名,不遇大禮七選;驅使官遇大禮,從上三人並出簿、尉,不遇恩十選,並授勒留官後理。)

御史台(令史七選補正名,驅使官九選授勒留官,並出簿、尉。引贊官補正名後,遇大禮出錄事參軍。試中刑罰人充主推,五年出奉職。書史五年,出借職。系諸處取到人充主推,八年出借職。書史出三班差使。)

三司(三部都孔目官三年出西頭供奉官;前、後行入仕三十年已上,遇大禮,從上各出二人,前行出奉職,後行出借職;子司勾覆、開拆官五年出左、右班殿直,前、後行出二人。同三部衙司都押衙三年出奉職,衙佐三年出借職;通引官行首司五年出奉職:並補正名後理。)

開封府(孔目官補正名後理,五年出右班殿直。左知客押衙六年、通引官左番行首七年的出奉職,並補正名後理。支計官、勾覆官、開拆官、接押官出奉職,諸司行首前行出借職,並遇大禮,以入仕及三十年已上者三人出職。)

殿前司(孔目官五年出右侍禁,通引官行首三年出奉職,並補正名後理。)

馬步軍司(孔目官五年出右班殿直,通引官行首三年出借職,並補正名後理。)

入內、內侍兩省(前、後行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奉職。)

大宗正司(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借職。)

三班院(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五年出奉職。)

審官院(令史授勒留官後理,七年出簿、尉。)

九寺(府史,太常、大理寺七選;宗正、光祿、太府、太僕、衛尉、鴻臚、司農寺十選;驅使官十九選;宗正司楷書八選:並補正名後理,出簿、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