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莊宅使(轉右騏驥使,有戰功轉宮苑使。)

西作坊使(轉左騏驥使,有戰功轉宮苑使。)

東作坊使(轉宮苑使。)

左藏、內藏、左右騏驥、宮苑使(並轉皇城使。)

皇城使(轉遙郡刺史。凡已上使、副,除皇城系東班,餘並西班。其東班翰林以下十九司使、副,雖有見在官及遷轉法,並授伎術官。)

遙郡刺史(轉遙郡團練使,特旨轉正刺史。)

遙郡團練使(轉遙郡防禦使,特旨轉正團練使。)

刺史(轉團練使。)

團練使,遙郡防禦使(轉防禦使。)

防禦使(轉觀察使。)

觀察使(轉節度觀察留後。)

節度觀察留後(轉節度使。)

節度使

武臣自通事舍人轉橫班例

通事舍人(轉西上閤門副使。其東上閤門副使,非特恩不遷。)

東、西上閤門副使(轉引進副使。)

引進副使(轉客省副使。)

客省副使(轉西上閤門使。)

西上閤門使(轉東上閤門使。)

東上閤門使(轉四方館使。)

四方館使(轉引進使。)

引進使(轉客省使。)

客省使

右內客省使至閤門使謂之橫班,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謂之東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謂之西班,初猶有正官充者,其後但以檢校官為之,或領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景祐元年詔:"副使自今改正使,於本額下五資遷之。"舊無定員,慶曆四年詔:"客省、引進、四方館使各一人,東、西上閤門使共四人,閤門、引進、客省副使共六人,閤門通事舍人八人。"治平二年,樞密院奏:"嘉祐三年詔:'非軍職當罷、橫行歲滿當遷及有戰功殊績,皆不得除正任。當遷,則改州名,或加檢校官、勛、封,食邑。'自降詔以來,正任刺史以上絕升進之望。今欲因知藩要州郡,或路分總管,如再經改州名或加檢校官、勛、封食邑已及十年者,與遷官,至節度觀察留後止。又客省、引進、四方館舊置使三員,東、西上閤門舊置使四員,今並增為六員。閤門、引進、客省,舊制副使六員,今並增為八員。閤門舊通事舍人八員,今增為十員。凡所增置,須見任官當遷及有闕乃補。其皇城使改官及七年,如曾歷邊任、有本路監司總管五人已上共薦者,欲除遙郡刺史至遙郡防禦使止。"詔:"自今皇城、宮苑副使當磨勘者,各於本班使額自下升五資改諸司使。其自左藏庫副使已上因酬獎及非次改官者,聽如舊。餘皆從樞密院之請。"初,英宗謂執政曰:"諸司副使改轉使,當從供備庫使始,今對行升五資,太優。"於是合議條奏而為此例。)

宗室自率府副率至侍中敘遷之制)

太子右內率府副率(轉太子右監門率府率。)

太子右監門率府率(轉右千牛衛將軍。)

右千牛衛將軍(轉右監門衛大將軍。)

右監門衛大將軍(轉遙郡刺史。)

遙郡刺史(轉遙郡團練使,繼諸王后、見封國公及特旨,即轉正刺史。)

遙郡團練使(轉遙郡防禦使。繼諸王后、見封國公及特旨,即轉正團練使。)

刺史(轉團練使)

團練使(轉防禦使)

防禦使(轉觀察使。)

觀察使(轉節度觀察留後。)

節度觀察留後(轉節度使,特旨轉左、右衛上將軍。)

左、右衛上將軍節度使(轉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節度使兼侍中。)

節度使兼侍中。

內臣自皇城使特恩遷轉例(合該磨勘,並臨時用例,取旨改轉。)

皇城使(轉昭宣使。國朝亦有外官為昭宣使者。)

昭宣使(轉宣政使。)

宣政使(轉宣慶使。)

宣慶使(轉景福殿使。)

景福殿使(轉延福宮使。)

延福宮使(凡不轉昭宣已上五使者,並轉遙郡。)

入內內侍省內臣敘遷之制。)

祗候班(雖有轉官法,近年無遷轉之人,惟敘官者一級當一官,內侍省同。)

北班內品(轉後苑散內品。)

後苑散內品(轉後苑勾當事內品)

後苑勾當事內品(轉後苑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