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一百六十九 志第一百二十二



諸訓武郎至進武校尉,不曾犯贓私罪及笞刑經決而願換文資者,聽召保官二員,具家狀連保狀二本,詣登聞鼓院投進乞試。(外任人候替罷就試。文資換武者聽。)準此,即授小使臣後未及三年,授進武校尉後未及五年,三省、樞密院書令史以下授使臣、進武校尉;若保甲及試武藝並進納、流外出身,不用此令。諸武臣試換文資,於《易》、《詩》、《周禮》、《禮記》各專一經,仍兼《論》、《孟》;原試詩賦及依法官條試斷案、《刑統》大義者,聽。

換官:尚右,訓武、修武郎換宣教郎。侍左,承直郎換從義郎。文林、從政郎奏(舉職官、知縣同。)換忠翊郎,未滿三考成忠郎。從事、修職換成忠郎,未滿三考保義郎。迪功郎換成節郎,未滿三考承信郎。將仕郎換承信郎,侍右,從義郎換宣義郎。秉義郎換承事郎。忠訓郎換承奉郎。忠翊郎換承務郎。成忠郎換從事郎。保義郎換修職郎。承節、承信郎換迪功郎。進武校尉、進義校尉換將仕郎。蔭補換使臣。承奉郎換忠翊郎。承務郎換成忠郎。文林郎換保義郎。從事、從政、迪功、通事郎換成節郎。登仕、將仁郎換承信郎。

文散官二十九

開府儀同三司(從一) 特進(正二) 光祿大夫(從二)

金紫光祿大夫(正三) 銀青光錄大夫(從三) 正奉大夫(正四上階)

中奉大夫(正四) 太中大夫(從四上階) 中大夫(從四)

中散大夫(正五上) 朝奉大夫(正五) 朝散大夫(從五上)

朝請大夫(從五) 朝奉郎(正六上) 承直郎(正六)

奉直郎(從六上) 通直郎(從六) 朝請郎(正七上)

宣德郎(正七) 朝散郎(從七上) 宣奉郎(從七)

給事郎(正八上) 承事郎(正八) 承奉郎(從八上)

承務郎(從八) 儒林郎(正九上) 登仕郎(正九)

文林郎(從九上) 將仕郎(從九)

右朝官階、勛高,遇恩加八大夫。

武散官三十一

驃騎大將軍(從一) 輔國大將軍(正二上) 鎮國大將軍(正二)

冠軍大將軍(正三上) 懷化大將軍(正三) 雲麾將軍(從三上)

歸德將軍(從三) 忠武將軍(正四上) 壯武將軍(正四)

宣威將軍(從四上) 明威將軍(從四) 定遠將軍(正五上)

寧遠將軍(正五) 游騎將軍(從五上) 游擊將(從五)

昭武校尉(正六上) 昭武副尉(正六) 振威校尉(從六上)

振威副尉(從六) 致果校尉(正七上) 致果副尉(正七)

翊麾校尉(從七上) 翊麾副尉(從七) 宣節校尉(正八上)

宣節副尉(正八) 御武校尉(從八上) 御武副尉(從八)

仁勇校尉(正九上) 仁勇副尉(正九) 陪戎校尉(從九上)

陪戎副衛(從九)

右文散官階上經恩加一階,郎階上京朝官加五階,選人加一階,武散官冠軍大將軍、使相、節度使起復,改授游擊將軍,雖中書主事、諸司吏人加授,亦無累加法,餘不常授。已上文武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緋,九品已上服綠。

《元豐寄祿格》以階易官,雜取唐及國朝舊制,自開府儀同三司至將仕郎,定為二十四階,崇寧初,因刑部尚書鄧洵武請,又換選人七階。大觀初又增宣奉、正奉、中奉、奉直等階。政和末,又改從政、修職、迪功,而寄祿之格始備。自開府至迪功凡三十七階。

新官 舊官

開府儀同三司 使相謂節度使兼侍中、中書令、或同平章事

特進 左、右僕射

金紫光祿大夫 吏部尚書

銀青光祿大夫 五曹尚書

光祿大夫 左、右丞

宣奉大夫(大觀新置。)

正奉大夫(大觀新置。)

正議大夫 六曹侍郎

通奉大夫(大觀新置。)

通議大夫 給事中

太中大夫 右、右諫議大夫

中大夫 秘書監

中奉大夫(大觀新置。)

中散大夫 光祿卿至少府監

朝議大夫 太常卿、少卿,左、右司郎中

奉直大夫(大觀新置。)

朝請大夫 前行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