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八



求日月食分:日食者,視去交定分,如食限三之一以下者倍之,類同陽曆食分。以上者,覆減食限,余為陰曆食分。皆進一位,滿九百七十六除為大分,不滿,退除為小分,命十為限,即日食之大、小分。月食者,視去交定分,如食限三之一以下者,食既;以上者,覆減食限。余進一位,滿八百九十二除之為大分,不滿,退除為小分,命十為限,即月食之大、小分。(其食不滿大分者,雖交而數淺,或不見食也。)

求日食泛用刻分:置陰、陽曆食分於上,列一千九百五十二於下,以上減下,余以乘上,滿二百七十一除之,為日食泛用刻、分。

求月食泛用刻分:置去交定分,自相乘,交初以四百五十九除,交中以五百四十除之,所得,交初以減三千九百,交中以減三千三百一十五,余為月食泛用刻、分。

求日月食定用刻分:置日月食泛用刻、分,以一千三百三十七乘之,以所直度下月行定分除之,所得為日月食定用刻、分。

求日月食虧初復滿時刻:以定用刻分減食甚小余,為虧初小余;加食甚,為復滿小余;各滿辰法為辰數,不盡,滿刻法除之為刻數,不滿為分。命辰數從子正,算外,即得虧初、復末辰、刻及分。(若以半辰數加之,即命從時初也。)

求日月食初虧復滿方位:其日食在陽曆者,初食西南,甚於正南,復於東南;日在陰曆者,初食西北,甚於正北,復於東北。其食過八分者,皆初食正西,復於正東。其月食者,月在陰曆,初食東南,甚於正南,復於西南;月在陽曆,初食東北,甚於正北,復於西北。其食八分已上者,皆初食正東,復於正西。(此皆審其食甚所向,據午正而論之,其食余方察其斜正,則初虧、復滿乃可知矣。)

求月食更點定法:倍其望晨分,五而一,為更法;又五而一,為點法。(若依司辰星注歷,同內中更點,則倍晨分,減去待旦十刻之分,余,五而一,為更法;又五而一,為點法。)

求月食入更點:各置初虧、食甚、復滿小余,如在晨分以下者加晨分,如在昏分以上者減去昏分,余以更法除之為更數,不滿,以點法除之為點數。其更數命初更,算外,即各得所入更、點。

求月食既內外刻分:置月食去交分,覆減食限三之一,(不及減者為食不既。)余列於上位;乃列三之二於下,以上減下,余以下乘上,以一百七十除之,所得,以定用刻分乘之,滿泛用刻分除之,為月食既內刻分;用減定用刻分,余為既外刻、分。

求日月帶食出入所見分數:視食甚小余在日出分以下者,為月見食甚、日不見食甚;以日出分減復滿小余,若食甚小余在日出分已上者,為日見食甚、月不見食甚;以初虧小余減日出分,各為帶食差;(若月食既者,以既內刻分減帶食差,余乘所食分,既外刻分而一,不及減者,即帶食既出入也。)以乘所食之分,滿定用刻分而一,即各為日帶食出、月帶食入所見之分。(凡虧初小余多如日出分為在晝,復滿小余多如日出分為在夜,不帶食出入也。)若食甚小余在日入分以下者,為日見食甚、月不見食甚;以日入分減復滿小余,若食甚小余在日入分已上者,為月見食甚、日不見食甚;以初虧小余減日入分,各為帶食差;(若月食既者,以既內刻分減帶食差,余乘所差分,既外刻分而一,不及減者,即帶食既出入也。)以乘所食之分,滿定用刻分而一,即各為日帶食入、月帶食出所見之分。(凡虧初小余多如日入分為在夜,復滿小余少如日入分為在晝,並不帶食出入也。)

步五星術

木星終率:一千五百五十五萬六千五百四。

終日:三百九十八日。(餘三萬四千五百四,約分八千八百四十七。)

歷差:六萬一千七百五十。

見伏常度:一十四度。

火星終率:三千四十一萬七千五百三十六。

終日:七百七十九日。(餘三萬六千五百三十六,約分九千三百六十八。)

歷差:六萬一千二百四十。

見伏常度:一十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