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



《近異錄》二卷(劉質撰。)

《鬼神列傳》一卷(謝氏撰。)

《志怪記》三卷(殖氏撰。)

《舍利感應記》三卷(王劭撰。)

《真應記》十卷

《周氏冥通記》一卷

《集靈記》二十卷(顏之推撰。)

《冤魂志》三卷(顏之推撰。)

右二百一十七部,一千二百八十六卷。(通計亡書,合二百一十九部,一千五百三卷。)

古之史官,必廣其所記,非獨人君之舉。《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則諸侯史記,兼而有之。《春秋傳》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勛在王室,藏於盟府。"臧紇之叛,季孫命太史召掌惡臣而盟之。《周官》:司寇凡大盟約,蒞其盟書,登於天府。太史、內史、司會,六官皆受其貳而藏之。是則王者誅賞,具錄其事,昭告神明,百官史臣,皆藏其書。故自公卿諸侯,至於群士,善惡之跡,畢集史職。而又閭胥之政,凡聚眾庶,書其敬敏任恤者,族師每月書其孝悌睦涘有學者,黨正歲書其德行道藝者,而入之於鄉大夫。鄉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舉其賢者能者,而獻其書。王再拜受之,登於天府,內史貳之。是以窮居側陋之士,言行必達,皆有史傳。自史官曠絕,其道廢壞,漢初,始有丹書之約,白馬之盟。武帝從董仲舒之言,始舉賢良文學。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善惡之事,靡不畢集。司馬遷、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輔弼之臣,扶義俶儻之士,皆有記錄。而操行高潔,不涉於世者,《史記》獨傳夷齊,《漢書》但述楊王孫之儔,其餘皆略而不說。又漢時,阮倉作《列仙圖》,劉向典校經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傳,皆因其志尚,率爾而作,不在正史。後漢光武,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而作。魏文帝又作《列異》,以序鬼物奇怪之事,嵇康作《高士傳》,以敘聖賢之風。因其事類,相繼而作者甚眾,名目轉廣,而又雜以虛誕怪妄之說。推其本源,蓋亦史官之末事也。載筆之士,刪采其要焉。魯、沛、三輔,序贊並亡,後之作者,亦多零失。今取其見存,部而類之,謂之雜傳。

《山海經》二十三卷(郭璞注。)

《水經》三卷(郭璞注。)

《黃圖》一卷(記三輔宮觀陵廟明堂辟雍郊畤等事。)

《洛陽記》四卷

《洛陽記》一卷(陸機撰。)

《洛陽宮殿簿》一卷

《洛陽圖》一卷(晉懷州刺史楊牷期撰。)

《述征記》二卷(郭緣生撰。)

《西征記》二卷(戴延之撰。)

《婁地記》一卷(吳顧啟期撰。)

《風土記》三卷(晉平西將軍周處撰。)

《吳興記》三卷(山謙之撰。)

《吳郡記》一卷(顧夷撰。)

《京口記》二卷(宋太常卿劉損撰。)

《南徐州記》二卷(山謙之撰。)

《會稽土地記》一卷(朱育撰。)

《會稽記》一卷(賀循撰。)

《隨王入沔記》六卷(宋侍中沈懷文撰。)

《荊州記》三卷(宋臨川王侍郎盛弘之撰。)

《神壤記》一卷(記榮陽山水。黃閔撰。)

《豫章記》一卷(雷次宗撰。)

《蜀王本記》一卷(揚雄撰。)

《三巴記》一卷(譙周撰。)

《珠崖傳》一卷(偽燕聘晉使蓋泓撰。)

《陳留風俗傳》三卷(圈稱撰。)

《鄴中記》二卷(晉國子助教陸翽撰。)

《春秋土地名》三卷(晉裴秀客京相璠撰。)

《衡山記》一卷(宗居士撰。)

《游名山志》一卷(謝靈運撰。)

《聖賢冢墓記》一卷(李彤撰。)

《佛國記》一卷(沙門釋法顯撰。)

《遊行外國傳》一卷(沙門釋智猛撰。)

《交州以南外國傳》一卷

《十洲記》一卷(東方朔撰。)

《神異經》一卷(東方朔撰,張華注。)

《異物志》一卷(後漢議郎楊孚撰。)

《南州異物志》一卷(吳丹陽太守萬震撰。)

《蜀志》一卷(東京武平太守常寬撰。)

《發蒙記》一卷(束皙撰。載物產之異。)

《地理書》一百四十九卷(錄一卷。陸澄合《山海經》已來一百六十家,以為此書。澄本之外,其舊事並多零失。見存別部自行者,唯四十二家,今列之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