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



《梁史》五十三卷(陳領軍、大著作郎許亭撰。)

《梁書帝紀》七卷(姚察撰。)

《通史》四百八十卷(梁武帝撰。起三皇;訖梁。)

《後魏書》一百三十卷(後齊僕射魏收撰。)

《後魏書》一百卷(著作郎魏彥深撰。)

《陳書》四十二卷(訖宣帝,陳吏部尚書陸瓊撰。)

《周史》十八卷(未成。吏部尚書牛弘撰。)

右六十七部,三千八十三卷。(通計亡書,合八十部,四千三十卷。)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國史,以紀言行,後世多務,其道彌繁。夏殷已上,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周則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分掌其事,而諸侯之國,亦置史官。又《春秋國語》引周志、鄭書之說,推尋事跡,似當時記事,各有職司,後又合而撰之,總成書記。其後陵夷衰亂,史官放絕,秦滅先王之典,遺制莫存。至漢武帝時,始置太史公,命司馬談為之,以掌其職。時天下計書,皆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遺文古事,靡不畢臻。談乃據《左氏》、《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談卒,其子遷又為太史令,嗣成其志。上自黃帝,訖於炎漢,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謂之《史記》。遷卒以後,好事者亦頗著述,然多鄙淺,不足相繼。至後漢扶風班彪,綴後傳數十篇,並譏正前失。彪卒,明帝命其子固續成其志。以為唐、虞、三代,世有典籍,史遷所記,乃以漢氏繼於百王之末,非其義也。故斷自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為十二紀、八表、十志、六十九傳。潛心積思,二十餘年。建國中,始奏表及紀傳,其十志竟不能就。固卒後,始命曹大家續成之。先是明帝召固為蘭台令史,與諸先輩陳宗、尹敏、孟冀等,共成《光武本紀》。擢固為郎,典校秘書。固撰後漢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其後劉珍、劉毅、劉陶、伏無忌等,相次著述東觀,謂之《漢記》。及三國鼎峙,魏氏及吳,並有史官。晉時,巴西陳壽刪集三國之事,唯魏帝為紀,其功臣及吳、蜀之主,並皆為傳,仍各依其國,部類相從,謂之《三國志》。壽卒後,梁州大中正范穎表奏其事,帝詔河南尹、洛陽令,就壽家寫之。自是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作者尤廣。一代之史,至數十家。唯《史記》、《漢書》,師法相傳,並有解釋。《三國志》及范曄《後漢》,雖有音注,既近世之作,並讀之可知。梁時,明《漢書》有劉顯、韋棱,陳時有姚察,隋代有包愷、蕭該,並為名家。《史記》傳者甚微。今依其世代,聚而編之,以備正史。

《紀年》十二卷(《汲冢書》,並《竹書同異》一卷。)

《漢紀》三十卷(漢秘書監荀悅撰。)

《後漢紀》三十卷(袁彥伯撰。)

《後漢紀》三十卷(張璠撰。)

《獻帝春秋》十卷(袁曄撰。)

《魏氏春秋》二十卷(孫盛撰。)

《魏紀》十二卷(左將軍陰澹撰。)

《漢魏春秋》九卷(孔舒元撰。)

《晉紀》四卷(陸機撰。)

《晉紀》二十三卷(乾寶撰。訖愍帝。)

《晉紀》十卷(晉前軍諮議曹嘉之撰)。

《漢晉陽秋》四十七卷(訖愍帝。晉滎陽太守習鑿齒撰。)

《晉紀》十一卷(訖明帝。晉荊州別駕鄧粲撰。)

《晉陽秋》三十二卷(訖哀帝。孫盛撰。)

《晉紀》二十三卷(宋中散大夫劉謙之撰。)

《晉紀》十卷(宋吳興太守王韶之撰。)

《晉紀》四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廣撰。)

《續晉陽秋》二十卷(宋永嘉太守檀道鸞撰。)

《續晉紀》五卷(宋新興太守郭季產撰。)

《宋略》二十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宋春秋》二十卷(梁吳興令王琰撰。)

《齊春秋》三十卷(梁奉朝請吳均撰。)

《齊典》五卷(王逸撰。)

《齊典》十卷

《三十國春秋》三十一卷(梁湘東世子蕭方等撰。)

《戰國春秋》二十卷(李概撰)。

《梁典》三十卷(劉璠撰。)

《梁典》三十卷(陳始興王諮議何之元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