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



《三輔故事》二卷(晉世撰。)

《湘州記》二卷(庾仲雍撰。)

《吳郡記》二卷(晉本州主簿顧夷撰。)

《日南傳》一卷

《江記》五卷(庾仲雍撰。)

《漢水記》五卷(庾仲雍撰。)

《居名山志》一卷(謝靈運撰。)

《西征記》一卷(戴祚撰。)

《廬山南陵雲精舍記》一卷

《永初山川古今記》二十卷(齊都官尚書劉澄之撰。)

《元康三年地記》六卷

《司州記》二卷

《並帖省置諸郡舊事》一卷

《地記》二百五十二卷(梁任昉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以為此記。其所增舊書,亦多零失。見存別部行者,唯十二家,今列之於上。)

《山海經圖贊》二卷(郭璞注。)

《山海經音》二卷

《水經》四十卷(酈善長注。)

《廟記》一卷

《地理書抄》二十卷(陸澄撰。)

《地理書抄》九卷(任昉撰。)

《地理書抄》十卷(劉黃門撰。)

《洛陽伽藍記》五卷(後魏楊衒之撰。)

《荊南地誌》二卷(蕭世誠撰。)

《巴蜀記》一卷

《交州異物志》一卷(楊孚撰。)

《元康六年戶口簿記》三卷

《元嘉六年地記》三卷

《九州郡縣名》九卷

《扶南異物志》一卷(朱應撰。)

《臨海水土異物志》一卷(沈瑩撰。)

《益州記》三卷(李氏撰。)

《湘州記》一卷(郭仲產撰。)

《湘州圖副記》一卷

《四海百川水源記》一卷(釋道安撰。)

《京師寺塔記》十卷(錄一卷。劉璆撰。)

《華山精舍記》一卷(張光祿撰。)

《南雍州記》六卷(鮑至撰。)

《京師寺塔記》二卷(釋曇宗撰。)

《張騫出關志》一卷

《外國傳》五卷(釋曇景撰。)

《歷國傳》二卷(釋法盛撰。)

《西京記》三卷

《京師錄》七卷

《尋江源記》一卷

《後園記》一卷

《江表行記》一卷

《淮南記》一卷

《古來國名》二卷

《十三州志》十卷(闞駰撰。)

《慧生行傳》一卷

《宋武北征記》一卷(戴氏撰。)

《林邑國記》一卷

《涼州異物志》一卷

《閟象傳》二卷(閭先生撰。)

《司州山川古今記》三卷(劉澄之撰。)

《江圖》一卷(張氏撰。)

《江圖》二卷(劉氏撰。)

《廣梁南徐州記》九卷(虞孝敬撰。)

《水飾圖》二十卷

《甌閩傳》一卷

《北荒風俗記》二卷

《諸蕃風俗記》二卷

《男女二國傳》一卷

《突厥所出風俗事》一卷

《古今地譜》二卷

《異地誌》三十卷(陳顧野王撰。)

《序行記》十卷(姚最撰。)

《魏永安記》三卷(溫子升撰。)

《國都城記》二卷

《周地圖記》一百九卷

《冀州圖經》一卷

《齊州圖經》一卷

《齊州記》四卷(李叔布撰。)

《幽州圖經》一卷

《魏聘使行記》六卷

《聘北道里記》三卷(江德藻撰。)

《李諧行記》一卷

《聘遊記》三卷(劉師知撰。)

《朝覲記》六卷

《封君義行記》一卷(李繪撰。)

《輿駕東行記》一卷(薛泰撰。)

《北伐記》七卷(諸葛穎撰。)

《巡撫揚州記》七卷(諸葛穎撰。)

《大魏諸州記》二十一卷

《并州入朝道里記》一卷(蔡允恭撰。)

《趙記》十卷

《代都略記》三卷

《世界記》五卷(釋僧祐撰。)

《州郡縣簿》七卷

《大隋翻經婆羅門法師外國傳》五卷

《隋區宇圖志》一百二十九卷

《隋西域圖》三卷(裴矩撰。)

《隋諸州圖經集》一百卷(郎蔚之撰。)

《隋諸郡土俗物產》一百五十一卷

《西域道里記》三卷

《諸蕃國記》十七卷

《方物志》二十卷(許善心撰。)

《并州總管內諸州圖》一卷

右一百三十九部,一千四百三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一百四十部,一千四百三十四卷。)

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風氣所生,剛柔輕重,飲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遷變。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達其志而通其欲,齊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廣谷大川異制,人居其間異俗。《書》錄禹別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條其物產,辨其貢賦,斯之謂也。周則夏官司險,掌建九州之圖,周知山林川澤之阻,達其道路。地官誦訓,掌方誌以詔觀事,以知地俗。春官保章,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以觀祅祥。夏官職方,掌天下之圖地,辨四夷八蠻九貉五戎六狄之人,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周知利害,辨九州之國,使同其貫。司徒掌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教,以佐王擾邦國,周知九州之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及土會之法。然則其事分在眾職,而冢宰掌建邦之六典,實總其事。太史以典逆冢宰之治,其書蓋亦總為史官之職。漢初,蕭何得秦圖書,故知天下要害。後又得《山海經》,相傳以為夏禹所記。武帝時,計書既上太史,郡國地誌,固亦在焉。而史遷所記,但述河渠而已。其後劉向略言地域,丞相張禹使屬朱貢條記風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其州國郡縣山川夷險時俗之異,經星之分,風氣所生,區域之廣,戶口之數,各有攸敘,與古《禹貢》、《周官》所記相埒。是後載筆之士,管窺末學,不能及遠,但記州郡之名而已。晉世,摯虞依《禹貢》、《周官》,作《畿服經》,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略事業,國邑山陵水泉,鄉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而學者因其經歷,並有記載,然不能成一家之體。齊時,陸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說,依其前後遠近,編而為部,謂之《地理書》。任昉又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謂之《地記》。陳時,顧野王抄撰眾家之言,作《輿地誌》。隋大業中,普詔天下諸郡,條其風俗物產地圖,上於尚書。故隋代有《諸郡物產土俗記》一百五十一卷,《區宇圖志》一百二十九卷,《諸州圖經集》一百卷。其餘記注甚眾。今任、陸二家所記之內而又別行者,各錄在其書之上,自余次之於下,以備地理之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