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會要》唐會要卷九下(原闕 今照四庫全書本增補)



舊唐書宣宗本紀大中五年。敕兩京天下州府。起大中五年正月一日已後三年內。不得殺牛。如郊廟享祀合用者。即與諸畜代。

鹹通元年十一月丁未。上有事於郊廟。禮畢。御丹鳳門。大赦改元。 四年正月庚午。上有事於圜丘。禮畢。御丹鳳樓。大赦。(舊唐書懿宗本紀。)

龍紀元年十一月丁未。朝獻於太清宮。戊申。朝享於太廟。己酉。有事於南郊。大赦。(唐書昭宗本紀。)

龍紀元年十一月己丑朔。將有事於圜丘。辛亥。上宿齋於武德殿。宰相百寮。朝服於位。時兩軍中尉楊復恭。及兩樞密。皆朝服侍上。太常博士錢珝李綽等奏論之曰。皇帝赴齋宮。內臣皆服朝服。臣檢國朝故事。及近代禮令。並無內官朝服助祭之文。伏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歷。聖祚中興。祇見宗祧。克承大禮。皆稟高祖太宗之成制。必循虞夏商周之舊經。軒冕服章。式遵彝憲。禮院先準大禮使牒稱。得內侍省牒。要知內臣朝服品秩。禮院已準禮令報訖。今參詳近朝事例。若內官及諸衛將軍。必須制冠服。即各依所兼正官。隨資品。依令式。服本官之服。事存傳聽。且可俯從。然亦不分明。著在禮令。乞聖慈允臣所奏。狀入。至晚不報。錢珝又進狀曰。臣今日巳時進狀。論內官冠服制度。未奉聖旨。伏以陛下虔事郊禋。式遵彝范。凡關典禮。必守憲章。今陛下行先王之大禮。而內臣遵服先王之法服。來日朝獻大聖祖。臣贊導皇帝行事。若侍臣服章。有違制度。是為非禮。上瀆祖宗。臣期不奉敕。臣謬當新地。叨備禮官。獲正朝儀。死且不朽。脂膏泥滓。是所甘心。狀入。降朱書御札曰。卿等所論至當。事可從權。勿以小瑕。遵妨大禮。於是內四臣遂以法服侍祠。甲寅。圜丘禮畢。御承天門。大赦。(舊唐書昭宗本紀。)

唐書殷侑傳。孫盈孫為太常博士。龍紀元年。昭宗郊祀。兩中尉及樞密皆以宰相服侍上。盈孫奏言。先代令典。無內官朝服侍祠。必欲之。當隨所攝資品。雖無援據。猶免僭逼。詔可。

舊唐書孔緯傳。十一月。昭宗謁郊廟。兩中尉內樞密請朝服。緯奏曰。中貴不衣朝服助祭。國典也。陛下欲以權道寵內臣。則請依所兼之官而為之服。天子召諫官謂之曰。大禮日近。無宜立異。為朕容之。於是內官以朝服助祭。

天佑二年七月卜郊。九月乙酉再卜郊。十一月庚午。三卜郊。(唐書哀宗本紀。)

天佑二年五月庚午。敕所司定今年十月九日有事郊丘。其修制禮衣祭服。宜令宰臣柳璨判。祭器宜令張文蔚楊涉分判。儀仗車輅宜令太常卿張廷范判。 六月辛卯。太微宮使柳璨奏。前使裴樞充宮使日權奏。請元元觀為太清宮。又別奏在京宏道觀為太清宮。至今未有制置。伏以今年十月九日。陛下親事南禋。先謁聖祖廟。宏道觀既未修葺。元元觀又在北山。若車駕出城。禮非便穩。今欲只留北邙山上老君廟一所。其元元觀請拆入都城。於清化坊內建置太微宮。以備車駕行事。從之。丙午。朱全忠奏。得宰相柳璨記事。欲拆北邙山下元元觀。移入都內清化坊。取舊昭明寺基。建置太微宮。準備十月九日南郊行事。緣延資庫鹽鐵。並無物力。令臣商量者。臣已牒判六軍諸衛張全義。指揮工作訖。優詔嘉之。 九月乙酉。敕先擇十月九日。有事郊丘。備物之間。有所未辦。宜改用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丙辰。全忠自正陽渡淮而北。至汝陰。全忠深悔此行無益。丁卯。至大梁。時哀帝以此月十九日親祠圜丘。中外百司。禮儀法物已備。戊辰。宰相已下。於南郊壇習儀。而裴迪自大梁回。言全忠怒蔣元暉張廷范柳璨等。謀延唐祚。而欲郊天。改元元暉。柳璨大懼。庚午。敕曰。先定此月十九日親禮南郊。雖定吉辰。改卜亦有故事。宜改取來年正月上辛。付所司。 十二月庚戌。敕朕以謬荷丕圖。禮合親謁郊廟。先定來年正月上辛用事。今以宮闈內亂。播於醜聲。難以慚恧之容。入於祖宗之廟。其明年上辛親謁郊廟宜停。(冊府元龜。)

舊唐書哀帝紀。帝將親祀圜丘。全忠怒蔣元暉柳璨等。欲郊天以延唐祚。天子懼。改卜郊十二月。王殷誣譖蔣元暉私侍積善宮。求興唐祚。殺元暉而焚之。遂害太后於積善宮。天子下詔。以太后故停郊。

孔循傳。循與蔣元暉有隙。哀帝即位。將有事於南郊。循與王殷(即蔣殷。冒王氏。)讒於太祖曰。元暉私侍何太后。與張廷范等奉天子郊天。冀延唐祚。太祖大怒。時梁兵攻壽春敗歸。帝遣裴迪勞軍。太祖見迪。怒甚。迪還。哀帝不敢郊。

蔣殷傳。哀帝方卜郊。殷與蔣元暉有隙。因譖之太祖。言元暉等教天子卜郊祈天。且待諸侯助祭者。以謀興復。太祖大怒。哀帝為改卜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