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一百六十二 兵十五



大唐武德中,淮南道行台僕射輔公祏據丹陽反,遣趙郡王孝恭為行軍元帥討之。將發,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為血,在座者皆失色,孝恭舉止自若,徐諭之曰:"禍福無門,惟人所召。自顧無負於物,諸君何憂懼之深!公祏惡積禍盈,今承廟算以致討,碗中之血,乃公祏授首之徵。"遂盡歡而罷。時人服其識度而能安眾。竟平公祏焉。

散眾

後漢初,河南賊張步據齊地,漢將耿弇討敗之,步肉袒負斧鑕於軍門。(鑕,鍖也。示必死。鑕,之日反。鍖,竹林反。)弇傳步詣行在,而勒兵入據其城。樹十二郡旗鼓,(弇凡平城陽、琅琊、高密、膠東、東萊、北海、齊、千乘、濟南、平原、泰山、臨淄。)令步兵各以郡人詣旗下,眾尚十餘萬,輜重七千餘輛,皆罷遣歸鄉里。齊地悉平。

後魏末,河北賊葛榮為爾朱榮所擒,餘眾悉降。榮以賊徒既眾,若即分割,恐其疑懼,或更結聚,乃普告勒各從所樂,親屬相隨,任所居止。於是群情喜悅,登即四散,數十萬眾,一時散盡。待出百里之外,乃始分道押領,隨便安置,鹹得其宜。擢其渠帥,量才受用,新附者鹹安。時人服其處分機速。

孫子曰:"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謂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剛柔之制。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吾民。若細雨沐軍,臨機必有捷;迴風相觸,道還而無功。雲類群羊,必走之道;氣如驚鹿,必敗之勢;黑雲出壘,赤氣臨軍,皆敗之兆。若煙非煙,此慶雲也,必勝;若霧非霧,是泣軍也,必敗。"是知風雲之占,其來久矣。)

風雲氣候雜占

(語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附於末篇。)

太公曰:"凡興軍動眾陳兵,天必見其雲氣,示之以安危,故勝敗可逆知也。"其軍中有知曉時氣者,厚寵之,常令清朝若日午,察彼軍及我軍上氣色,皆須記之。若軍上氣不盛,加警備守,輒勿輕戰,戰則不足,守則有餘。察氣者,軍之大要,常令三五人參馬登高若臨下察之,進退以氣為候。

凡興兵動眾,忌大風雷,而陰不見日。

凡氣初出,如甑上氣,勃勃上積為霧,霧為陰,陰氣結為虹霓暈珥之屬。如不積不結,散漫一方,不能為災,必和。雜殺氣,森森然疾起,乃可論占,常以平旦下晡日出沒時候之,期內有風雨,災不成。或有黑氣如幢,出於營中,上黑下黃,敵欲來求戰,無誠實言,及九日內必覺,備之吉。或日月陰沉,無光不雨,或十日晝夜不見日月,名曰蒙日。久陰不雨,下謀上也。

凡敵上氣黃白潤澤者,將有威德;或軍上氣發,漸漸如雲,變作山形,將有深謀;或敵上氣黑中赤在前者,將精悍:皆不得擊。

凡氣上與天連,軍中將賢良。

凡氣如龍如虎,如火煙之形,或如火光之狀,或如山林,或如塵埃頭尖而卑,或氣黑如門上樓,皆猛將氣。

凡敵上氣青而疏散者,將怯弱。前大後小,將怯不明。

凡軍上氣渾渾圓長,赤氣在其中,或有氣如赤杵在黑雲中,皆有伏兵。或兩軍相當,赤氣在前後左右者,有伏兵。隨氣所在防之。或有雲絞絞綿綿,此以車騎為伏兵;或有雲如布席之狀,此以步卒為伏兵;或有雲如山嶽,在外有伏兵。不可不審察也。

凡降人之氣,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頭,降之象。或有氣上黃下白,名曰喜氣,所臨之軍,欲求和退。若風不旁勃,旌旗暈暈順風而揚舉,或向敵終日,軍行有功,勝候也。

凡敵軍上氣如山隄上林木,不可與戰;在吾軍,大勝。或如火光,亦大勝。或敵上白氣坌沸如樓,緣以赤氣者,兵勁不可擊;在吾軍,必大勝。

或敵上氣黃白,厚潤而重者,勿與戰。

或遙視軍上雲如鬥雞,赤白相隨,在氣中,得天助,不可擊。兩軍相當,上有氣如蛇,舉頭向敵者,戰必勝。

凡軍營上有五色氣,上與天連,此應天之軍,不可擊。有赤黃氣乾天,亦不可攻。或有雲如日月,而赤氣繞之,如日暈狀有光者,所見之地大勝,不可攻。敵上氣如虎狀,其軍不可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