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二十 職官二



漢初,唯有太傅、太尉,後加置太師、太保、大司徒、大司空。(哀帝時,議以漢舊無司徒,故定三公之號曰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史記曰: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漢初因秦,置丞相,而弘為之,則丞相為三公矣。)王莽居攝,置四輔官。(初,王舜為左輔,甄豐為右弼,甄邯為後承。後又制以太師、太傅、國師、國將為四輔,位上公。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

後漢唯有太傅一人,謂之上公。及有太尉、司徒、司空,(光武初詔司徒司空二府去大,無稱爵。)而無師保。(董卓盜為太師,非漢本制。)太尉公主天,(部太常、衛尉、光祿勛。)司徒公主人,(部太僕、鴻臚、廷尉。)司空公主地,(部宗正、少府、司農。)而分部九卿,(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風俗通云:"三公一歲共食萬石也。")蓋多以九卿為之。若天地災變,則皆策免,自太尉徐防始焉。(後漢本制,日食、星流及大雨雹等災變者,唯免太尉。自徐防為太尉,凡天地災變,三公皆免。至魏黃初二年,始罷此制。)漢制,三公不與盜賊,若領兵入見,皆交戟義頸而前。(使虎賁執刃扶之也。魏武為司空,破張繡,入覲天子,亦行此制,汗流洽背,自此不復朝覲也。)朝臣見三公皆拜,天子御座即起,在輿為下。凡拜公,天子臨軒,六百石以上悉會,直事卿贊拜,御史授印綬,公三讓,然後受。至安帝時,三府任薄,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其災眚變咎,則責免公台。靈帝臨朝,始遣使者就長安拜張溫為太尉,三公在外,自溫始也。至獻帝建安十三年,乃罷三公官。

魏初復置,與後漢同,(有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然皆無事,不與朝政。(高柔上疏云:"今公輔之臣,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非朝廷崇用大臣之義、大臣獻可替否之謂也。")初封司空崔林為安陽亭侯。三公封列侯,自林始也。(林字德儒。裴松之曰:"漢封丞相已為荀悅所譏。魏封三公,其失同也。")黃初二年,又分三公戶邑,封子弟各一人為列侯。末年增置太保。

晉武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鄭沖為太傅,王祥為太保,義陽王子初為太尉,何曾為司徒,荀顗為司空,石苞為大司馬,陳騫為大將軍,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時所謂"八公同辰,攀雲附翼"者也。遂以太傅、太保為上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則闕,蓋居者甚寡。(諸公品第一,食俸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給絹,春百疋,秋二百疋,綿二百斤。元康元年,給菜田十頃,田騶十人。立夏以後不及田者,食俸一年。又給虎賁二十人,持班劍。給朝車駕,安車黑耳。)其太尉、司徒、司空,自漢歷魏,皆為三公。及晉迄於江左,相承不改。(上公、三公之制不改。)前代三公策拜,皆設小會,所以崇宰輔之制也。自魏末廢而不行。至晉,拜石鑒(字林伯)為左光祿大夫,開府,領司徒,始有詔令會,遂以為常。(十六國姚泓僣號,受經於博士淳于岐。岐病,泓親省疾,拜於床下。自是公侯見師傅皆拜。)

宋皆有八公之官,而不言為八公也。(宋志曰:"三公黃閤,前史無其義。按禮記云:'士韠與天子同,公侯、大夫則異。'鄭玄注云:'士賤,與君同,不嫌也。'夫朱門洞啟,當陽之正色也。三公之與天子禮秩相亞,故黃其閤以示謙,不敢斥天子,宜是漢舊制也。"韠音畢。)

齊時,三公唯有太傅。

梁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官,諸公及位從公開府者,亦置官屬。

陳以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並為贈官。三公之制,開黃閤,廳事置鴟尾。

後魏以太師、太傅、太保謂之三師,上公也。大司馬、大將軍謂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謂之三公。

北齊皆有三師、二大、三公之官,並置府,其府三門,當中門黃閤,設內屏。三師、二大置佐吏,則同太尉府。

後周置六卿之外,又改三師官謂之三公,兼置三孤以貳之。(少師、少傅、少保。)而以司徒為地官,大司馬為夏官,司空為冬官,如姬周之制,無復太尉、三師之號。宣帝又置四輔官。(以大冢宰越王盛為大前疑,蜀國公尉遲迥為大右弼,申國公李穆為大左輔,隋國公楊堅為大後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