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卷二十 職官二



宋大明中,用江夏王義恭為之,冠綬服秩悉與太傅同。至齊以為贈。

梁初有之。至陳,又以為贈,有事則權兼之。

後魏初無。至孝莊時,以太尉上黨王天穆為之,增置佐吏。

北齊無聞。

後周文帝又依周禮建六官,遂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掌邦治,以建邦之六典,佐皇帝治邦國。

自隋而無。

太尉

太尉,秦官。(月令曰:"孟夏,太尉贊傑俊。"自上安下曰尉,故武官鹹以為號。)

漢因之。(應劭漢官謂太尉為周官,非也。鄭玄注月令亦曰秦官。尚書中候雲"舜為太尉"。束皙據非秦官,以此追難玄焉。劉昭曰:"緯候眾書,貴尚神詭,出沒隱顯,動挾誕怪。太尉官實司天,虞舜作宰,璿衡賦政,當是據後位以書前職,非虞之實號也。太尉所職,即舜所掌,遂以同掌追稱太尉,乃中候之誤假,蓋非官之為謬。康成淵博,自注中候,裁及注禮而忘舜位,豈其實哉!此是不發譏於中候,而正之於月令也。廣微之誚,未探碩意。")金印紫綬,掌武事。漢文三年省,景帝三年復置,其尊與丞相等。(丞相衛綰病免。上議置丞相、太尉。藉福說田蚡曰:"上以將軍為丞相,必讓竇嬰;嬰為相,將軍必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又有讓賢名。"蚡從之,皆如其謀。蚡音扶粉反。)五年,又省。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馬。(大司馬說在本篇。)

後漢建武二十七年,復舊名為太尉公。每帝初即位,多與太傅同錄尚書事,府門無闕。(論者雲,王莽以大司馬篡盜神器,故貶其闕。)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賞罰。凡郊祀之事,掌亞獻;大喪則告謚南郊。凡國有大造大疑,則與司徒、司空通而論之。國有過事,與二公通諫諍之。靈帝末,以劉虞為大司馬,而太尉如故。自此則大司馬與太尉始並置矣。(劉寵字祖榮,遷太尉,以日食免。又初第五倫為會稽太守,署鄭弘為督郵,舉孝廉。及弘為太尉,而倫為司空,位在下,每朝見,弘曲躬自卑。帝知其故,遂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間,由此以為故事。又陳蕃拜太尉,臨朝嘆曰:"黃憲若在,不敢先佩印綬。"後坐辟召非其人,策罷。)

魏亦有之。(王祥字休徵,為太尉。司馬文王進爵為王,祥與司徒何曾、司空荀顗並詣王。顗曰:"相王尊重,今可相率而拜。"祥曰:"相國勢位,誠為尊貴。然要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階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可輒拜人者耶?損魏朝之美,虧晉王之德,君子愛人以禮,吾不為也。"及入,何曾、荀顗遂拜,祥獨長揖。文王謂祥曰:"今日然後知君見顧之重也。")

晉太尉進賢三梁冠,介幘,絳朝服,金章紫綬,佩山玄玉。若郊廟,冕服七旒,玄衣纁裳,七章。

宋制,武冠,山玄玉。

齊制,九旒。

後魏初,與大將軍不並置。正光之後,亦皆置焉。

歷代唯後周無,其餘皆有,悉為三公。

司徒

司徒,古官。少皞祝鳩氏為司徒。(司,主也。徒,眾也。)

堯時,舜為司徒。

舜攝帝位,命離為司徒。

離玄孫之子曰微,亦為夏司徒。

周時,司徒為地官,掌邦教。(毛詩緇衣,美鄭武公也。父子為周司徒,善於其職。)

秦置丞相,省司徒。

漢初因之。至哀帝元壽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

後漢大司徒主徒眾,教以禮義。凡國有大疑大事,與太尉同。(蔡質漢儀曰:"司徒府與蒼龍闕對,厭於尊者,不敢號府。"應劭曰:"此不然。丞相舊位在長安時,府有四出門,隨時聽事。明帝本欲依之,迫於太尉、司空,但為東西門耳。每國有大議,天子車駕親幸其殿。")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為司徒公。(鄧禹為大司徒,封侯,年二十四。靈帝賣官,廷尉崔烈入錢五百萬,以買司徒,其拜日,天子亦臨軒,時人謂烈為"銅臭"。)建安末為相國。

魏黃初元年,改為司徒。(華歆字子魚,為司徒,家無擔石之儲。詔曰"司徒,國之俊老。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無謂也"。特賜歆及妻、男等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