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四十六

文選考異
注“潁陽人也”:陳雲“潁”,“ 頻”誤,是也。各本皆偽。
注“知幾其神乎”:案:“幾” 當作“機”,及下文“動必研機”,注同正文。袁本皆有校語,雲善從木。此注各本皆作“幾”,必並五臣於善而誤也。考善“機”,五臣“幾”,袁、茶陵二本於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檄蜀文已有校語可證。周易繫辭上 “研幾”釋文雲“
幾如字,本或作機”。鄭雲“機當作幾,幾,微也”。依善所引下系,本或作“知機”、 “見機”、“庶機”,但不盡見釋文也。茶陵本此及下正文作“幾”,無校語,以五臣亂善甚明,不獨此注誤其字矣。

注“垂芒謂發秀也精星也”:袁本無此九字,有“生於豐通於制度”七字,是也。茶陵本脫此節注,非。又案:二本此九字在五臣銑注,尤錯入善注中,大誤,當訂正。

注“無不制在情衷”:案:正文 “情”作“清”,與此不相應。各本盡同,無以訂之。

匠者何:袁本、茶陵本下有“工 ”字,雲善無。何校添“工”字。陳雲下脫“工”字。案:此疑各本所見傳寫脫也。

注“穎川荀顗”:陳雲“顗”當作“闓”,是也。各本皆誤。今晉書諸葛恢傳所載正作 “闓”字。

注“以事母而敬同”:茶陵本“ 母”作“君”,是也。袁本亦誤“母”。

注“二子蓋往觀焉”:袁本“蓋 ”作“盍”,是也。茶陵本此節注並善於五臣,非。

注“言王公有孝友之性”下至“ 喻急也”:袁本無此三十八字。案:無者最是,乃五臣向注錯入。茶陵本所並正有此,非。下各條皆同。

注“董安於之心緩”:何校“心 ”改“性”,陳同,是也。各本皆誤。

注“言王公”下至“蓋自天性得中也”:袁本無此二十二字。案:無者最是,說見上。

注“挺拔也淳至謂淳孝之甚至也 ”:袁本無此十二字。案:無者最是,說見上。

注“祖父瓊育之瓊初為魏郡太守 ”:袁本無“育之瓊”三字。

注“標立也”下至“則二子曾何足尚也”:袁本無此二十三字。案:無者最是,說見上。

以選尚公主:袁本、茶陵本“選 ”下有校語云善作“遷”。案:二本所見非。

注“刪除頗重”:陳雲“頗”, “煩”誤,是也。各本皆誤。

申以止足之戒:袁本、茶陵本“ 戒”下有校語云善本從“言”。案:此所見不同也。

注“太祖謂齊高祖也”:袁本下 “祖”字作“帝”,是也。茶陵本脫此節注,非。

自營郃分司:案:“營郃”當作 “策劭”,注引漢官儀“營郃”,而雲今以“策劭”為 “營郃”誤也者,因正文作“策劭”,據應而決其誤也。又雲“營,役瓊切;郃,烏合切”者,為漢官儀作音,以明其不得作“策劭”也。袁本、茶陵本作“營郃” ,又“營”下有“
役瓊”,“郃”下有“烏合”,乃五臣依善注改正文而移其音於下,合併六家,遂致兩音復沓。茶陵本可覆審。袁刪善存五臣,益非。又皆於善 “策劭”、五臣“營郃”之不同,失著校語,讀者久不復察。唯陳雲據此注正文中“營郃”似當作“策劭”者,最是。但亦未知今本乃以五臣亂善耳。陳又雲注中“ 策劭”當作“榮邵”。後漢書百官志及魏志賈詡傳注皆可證,而晉書采應語亦作“營郃”。又廣韻“營”、“ 榮”二字下有“營郃”無“榮邵”亦一證云云。其言“ 策劭”又為“榮邵”之偽,亦頗近之,附出於此,余所論誤者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