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文選卷第四十七

注“毛萇詩曰我圖爾居”:何校去“萇”字,陳同,是也。各本皆衍。

注“高祖子弟弱”:案:“弟” 字不當有。各本皆衍。

注“論語摘輔曰”:茶陵本“輔 ”下有“象”字,是也。袁本亦脫。

注“勃曰臣無功”:陳雲案周勃傳“臣無功”二句乃東平侯興居語,勃無此言;自“與太僕滕公”以下,皆敘興居事,與勃無涉云云。今案: “勃曰”,“勃”字疑“又”字之誤耳。

掩淚悟主:袁本、茶陵本“悟” 作“寤”。案:此所見不同,“
寤”字是也。後封禪文“覺悟黎蒸 ”,史、漢皆作“寤”。其各本作“悟”者,後人改。

注“取兩兒棄之”:茶陵本“取 ”作“蹳”,是也。袁本作“蹶”,亦非。

東窺白馬:袁本、茶陵本“窺” 作“規”。案:此所見不同,似“規”字是也。

注“漢書武詔曰”:袁本、茶陵本“書”作“孝”,是也。

袁生秀朗:案:“袁”當作“轅 ”,注同。前序中作“轅”,注引漢書,必與今漢書作 “轅”者合。蓋善自作“轅”,史記作“袁”,故五臣改“轅”為“袁”,而各本所見亂之。其序則五臣所無,尚存善舊也。

攝齊赴節:茶陵本“齊”作“齋 ”,雲五臣作“□”。袁本校語云善作“齋”,其善注中字亦然。案:此尤延之校改也。但“齋”疑是“□” 之偽,或善與五臣本無異耳。

周苛慷慨:案:“慨”當作“愾 ”。袁本雲善作“愾”。茶陵本雲五臣作“慨”。此以五臣亂善也。

注“出則(上雨下只) 升”:袁本、茶陵本“(上雨下只) ”作“雙”。案:正文作“ 雙”。二本是也。

 贊
東方朔畫贊並序
 夏侯孝若臧榮緒晉書曰:夏侯湛,字孝若,譙國人也。美容儀,才華富盛,早有名譽,與潘岳友善,時人謂之連璧,為散騎常侍。此贊為當時所重。

大夫諱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也。漢書曰:朔為太中大夫。又曰: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漢書地理志無厭次縣,而功臣表有厭次侯爰類,疑地理誤也。魏建安中,范曄後漢書曰:獻帝改興平三年為建安元年,今雲魏,疑誤也。分厭次以為樂陵郡,故又為郡人焉。漢書,平原郡有樂陵縣也。事漢武帝,漢書具載其事。

先生瑰瑋博達,思周變通,家語,孔子曰:老聃博古而達今。王肅曰:博達古今而好道。周易曰: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又曰:變通者,趨時者也。以為濁世不可以富貴也,故薄游以取位;王逸楚辭序曰: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苟出不可以直道也,故頡頏以傲世。論語曰:直道而事人。解嘲曰:鄒衍以頡頏而取世資。傲世不可以垂訓也,故正諫以明節。家語,南宮叔曰:孔子作春秋,垂訓後嗣。班固漢書贊曰:朔正諫似直。明節不可以久安也,故詼諧以取容。 班固漢書贊曰:朔詼諧逢占,其事浮淺。字書曰:詼,啁也,口回切。孔安國尚書傳曰:諧,和也。史記太史公曰:王翦偷合取容。潔其道而穢其跡,班固漢書贊曰:朔穢德似隱。清其質而濁其文。弛張而不為邪,進退而不離群。禮記,孔子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鄭玄曰:張弛,以弓弩喻人也。班固漢書東方朔述曰:弛張沈浮。周易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常,非離群也。若乃遠心曠度,贍智宏材。楊子云解嘲曰:雖其人之贍智。倜儻博物,觸類多能。史記曰:魯仲連好奇偉倜儻之畫策。左氏傳,晉侯聞子產之言,曰:博物君子也。周易曰:觸類而長之。論語,太宰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合變以明□,幽贊以知來。周易曰: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又曰: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又曰:神以知來,智以藏往。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氏傳曰:左史倚相趍過,王曰:是良史也,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陰陽圖緯之學,百家眾流之論,漢書曰:陰陽家流者,蓋出於羲和之官。圖,河圖也。緯,五緯也。謝承後漢書曰:尤明圖緯。百家眾流,已見任昉策秀才文。周給敏捷之辯,支離覆逆之數。莊子曰:支離疏鼓策播糈,足以食十人。糈音所。漢書曰:上嘗使諸數家射覆,不能中;使朔射之,連中,輒賜帛。逆,逆刺也。 經脈藥石之藝,射御書計之術。漢書曰: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而用度箴石湯火之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周禮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乃研精而究其理,不習而盡其功,孔安國尚書序曰:研精覃思。易曰:不習無不利。經目而諷於口,過耳而闇於心。孔融薦禰衡表曰:目所一見,輒誦於口;耳暫聞,不忘於心。夫其明濟開豁,包含弘大,凌轢卿相,□哂豪桀,籠罩靡前,跆籍貴勢,漢書曰:張楚並興,兵相跆籍。蘇林曰:跆音台。鄧展曰:躡也。出不休顯,賤不憂戚,戲萬乘若寮友,視儔列如草芥。十洲記曰:朔弄萬乘,傲王公。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之如草芥。雄節邁倫,高氣蓋世,漢書,項羽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可謂拔乎其萃,遊方之外者已。孟子曰:聖人之於人,亦類也。出於其類,拔於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莊子曰: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事焉。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貢趍而進曰:敢問臨屍而歌,禮乎?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乎知禮意。子貢反,以告孔子。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也,遊方之內者也。司馬彪曰:方,常也,言彼游心於常教之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