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三十七·志第四



置中積,加合應,以其星周率去之,不盡,為前合。復減周率,余為後合。以日周約之,得其星天正冬至後平合中積中星。命為日,曰中積。命為度,曰中星。以段日累加中積,即諸段中積。以度累加中星,經退則減之,即為諸段中星。上考者,中積內減合應,滿周率去之,不盡,便為所求後合分。

推五星平合及諸段入歷

各置中積,加歷應及所求後合分,滿歷率。去之,不盡,如度率而一為度,不滿,退除為分秒,即其星平合入歷度及分秒。以諸段限度累加之,即諸段入歷。上考者,中積內減歷應,滿歷率去之,不盡,反減歷率,余加其年後合,余同上。求盈朔差

置入歷度及分秒,在歷中已下,為盈。已上,減去歷中,余為縮。視盈縮歷,在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三秒太已下,為初限。已上,用減歷中,余為末限。

其火星,盈歷在六十度八十七分六十二秒半已下,為初限。已上,用減歷中,余為末限。縮歷在一百二十一度七十五分二十五秒已下,為初限。已上,用減歷中余為末限。

置各星立差,以初末限乘之,去加減平差,得數又以初末限乘之,去加減定差。再以初末限乘之,滿億為度,不滿退除為分秒,即所求盈縮差。又術:置盈縮歷,以歷策除之,為策數,不盡為策余。以其下損益率乘之,歷策除之,所得,益加損減其下盈縮積,亦為所求盈縮差。

求平合諸段定積

各置其星其段中積,以其盈縮差盈加縮減之,即其段定積日及分秒。以天正冬至日分加之,滿紀法去之,不滿命甲子算外,即得日辰。

求平合及諸段所在月日

各置其段定積,以天正閏日及分加之,滿朔策。除之為月數,不盡,為入月已來日數及分秒。其月數,命天正十一月算外,即其段入月經朔日數及分秒。以日辰相距,為所在定月日。

求合平及諸段加時定星

各置其段中星,以盈縮差盈加縮減之,金星倍之,水星三之。即諸段定星。以天正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加而命之,即其星其段加時所在宿度及分秒。

求諸段初日晨前夜半定星

各以其段初行率,乘其段加時分,百約之,乃順減退加其日加時定星,即其段初日晨前夜半定星。加命如前,即得所求。

求諸段日率度率

各以其段日辰距後段日辰為日率,以其段夜半宿次與後段夜半宿次相減,余為度率。

求諸段平行分

各置其段度率,以其段日率除之。即其段平行度及分秒。

求諸段增減差及日差

以本段前後平行分相減,為其段泛差。倍而退位,為增減差。以加減其段平行分。為初末日行分。前多後少者,加為初,減為末。前少後多者。減為初,加為末。倍增減差。為總差。以日率減之,除之,為日差。

求前後伏遲退段增減差

前伏者,置後段初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為末日行分。後伏者,置前段末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為初日行分。以減伏段平行分,余為增減差。

前遲者,置前段末日行分,倍其日差,減之,為初日行分。

後遲者,置後段初日行分,倍其日差,減之,為末日行分,以遲段平行分減之,余為增減差。前後近留之遲段。

木火土三星。退行者,六因平行分,退一位,為增減差。

金星,前後退伏者,三因平行分,半而退位,為增減差。

前退者,置後段初日行分,以其日差減之,為末日行分。

後退者,置前段末日行分,以其日差減之,為初日行分。乃以本段平行分減之,余為增減差。

水星,退行者,半平行分,為增減差。皆以增減差加減平行分,為初末日行分。前多後少者,加為初,減為末。前少後多者,減為初,加為末。又倍增減差,為總差。以日率減一,除之,為日差。

求每日晨前夜半星行宿次。

各置其段初日行分,以日差累損益之,後少則損之,後多則益之,為每日行度及分秒。乃順加退減,滿宿次去之,即每日慢前夜半星行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