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三十四·志第一



楚材嘗言,西域歷五星密於中國,又作《麻荅歷》,今不傳。楚材父履在金末作《乙未元歷》,楚才益本其文之書,更名為《庚午元歷》雲。

至世祖至元四年,西域人札馬魯丁用回回法撰《萬年曆》,帝稍採用之。其法為默特納國王馬哈麻所造歷,元起西域阿刺必年,即隨開皇己未,不置閏月,以三百六十五日為一歲。歲十二宮,宮有閏日,凡百二十八年宮閏三十一日,以三百五十四日為一周,周十二月,月有閏日,凡三十年月閏十一日。歷千九百四十一年,宮月日辰再會。此其立法之大概也。

十三年,世祖平宋,詔前中書左丞許衡、太子贊善王恂、工部郎中郭守敬,立局改治新曆。先是,太保劉秉忠以《大明曆》遼、金承用歲久,浸以後天,議修正之。已而秉忠卒,事遂寢。至是,世祖思用其言,遂命詢與守敬率南北日官陳鼎臣、鄧元麟、毛鵬翼、劉巨源、王素、岳鉉、高敬等,分掌測驗、推步,以衡能推明歷理,俾參預之。

守敬首言:“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今司天渾儀,宋皇佑中汴京所造,不與此處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極,約差四度。表百年深,亦復欹側不可用。”乃盡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別圖爽塏,以木為重棚,創作簡儀、高表,用相比覆。又以為天樞附極而動,昔人嘗展管望之,末得其的,作候極儀。極辰既位,天體斯正,作渾天象。象雖形似,莫適所用,作玲瓏儀。以表之測天之正圓,莫若以圓求圓,作仰儀。古有經緯,結而不動,守敬則易之,作立運儀。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守敬則一之,作證理儀。表高景虛,罔象非真,作景符。月雖有明,察景則難,作窺幾。曆法之驗,在於交會,作日月食儀。天有赤道,輪以當之,兩極低昂,標以指之,作星晷定時儀。以上凡十三等。又作正方案、九表、懸正儀、座正儀,凡四等,為四方行測者所用。又作仰規、覆矩圖、異方、渾蓋圖、日出入永短圖,凡五等,與上諸儀互相參考。

十六年,改局為太史院,以贊善王恂為太史令,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給印章,立官府。是年,奏進儀表式樣,守敬對御指陳理致,一一周悉。自朝至於日晏,上不為倦。

守敬奏:唐一行開元間令天下測景,書中見者凡十三處。今疆宇比唐尤大,苦不遠方測驗,日月交食分數時刻不同,晝夜長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高下不同;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測景。上可其奏。遂設監候官一十四員,分道相繼而出。

先測得:南海:北極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景在表南長一尺一寸六分,晝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衡岳:北極出地二十五度。夏至日在表端無景,晝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岳台:北極出地三十五度,夏至景長一尺四寸八分,晝六十刻,夜四十刻。和林:北極出地四十五度,夏至景長三尺二寸四分,晝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鐵勒:北極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景長五尺一分,晝七十刻,夜三十刻。北海:北極出地六十五度,二至景長六尺七寸八分,晝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繼又測得:上都:北極出地四十三度少。大部:北極出地四十二度強,夏至晷景長一丈二尺三寸六分,晝六十二刻,夜三十二刻。益部:北極出地三十七度少。登州: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少。高麗: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少。西京:北極出地四十度少。太原: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少。安西府: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半強。興元:北極出地三十三度半強。成都:北極出地三十一度半強。西涼州:北極出地四十度強。東平:北極出地三十五度太強。大名: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京: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強。陽城: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揚州:北極出地三十三度。鄂州:北極出地三十一度半。吉州:北極出地二十六度半。雷州:北極出地二十度太。瓊州:北極出地十九度太。

十七年,新曆告成。守敬上奏曰:

臣等竊聞帝王之事,莫重於歷。自黃帝迎日推策,帝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爰及三代,歷無定法,周秦之間,閏余乖次。西漢造《三統曆》,百三十年而後是非始定。東漢造《四分曆》,七十餘年而儀式備。叉百二十一年,劉洪造《乾象曆》,始悟月行有遲速。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紀甲子歷》,始悟以月食沖檢日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歷》,始悟以朔望及弦定大小余。又六十五年,祖沖之造《大明曆》,始悟太陽有歲差之數,極星去不動處一度余。又五十二年,張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里,五星有遲疾留逆。又三十三年,劉焯造《皇極曆》,始悟日行有盈縮。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歷》,頗采舊儀,始用定朔。又四十六年,李淳風造《麟德歷》,以古歷章對首分度不齊,始為總法,用迸朔以避晦晨月見。又六十三年,僧一行造《大衍曆》,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異。又九十四年,徐昂造《宣明歷》,始悟日食有氣刻時三差。又二百三十六年,姚舜輔造《紀元歷》,始悟食甚泛余差數。以上計千一百八十二年,歷經七十,改其創法者十有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