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九·志第十六



州五:

陸涼州。下。南詔落溫部蠻據其地。憲宗三年,內附,置落溫千戶所,隸於落蒙萬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陸涼州。領縣二:

芳華,落溫部之地,夷名忻歪,又名部封。元初,置千戶。後改為具。河納。下。治蔡村。蒙氏置陸郎縣。元初,復並於落溫部,置百戶。至元中,改河納縣。

越州。下。舊為魯望川,普么部蠻居其地。憲宗四年,內附。六年,置千戶所。至元十二年,改越州。

羅雄州。下。舊為塔敝納夷甸。相傳盤瓠之裔,有羅雄者,前居此甸。至其孫普恐,名其部曰羅雄。憲宗四年。內附。七年,隸普磨千戶。至元十三年,析夜苴部為羅雄州。領縣一:

亦佐。下。本夜苴部地。至元十三年,置縣。

馬龍州。下。夷名撤匡。僰利蠻居之。後為納垢蠻部所奪。至羅苴內附。置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為州。即馬龍舊城也。領縣二:

馬龍,下。通泉。下。本通泉鄉,納垢蠻之孫易陬分居其地。元初,為易籠百戶。後改為通泉縣。

霑益州。下。唐為西平川,又改盤州。後沒於南詔,為僰、刺二種蠻所居。磨彌部又奪之。元初,其孫普垢壝內附。憲宗七年,以本部隸磨彌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霑益州。領縣三:

交水,下。治易陬籠城。磨彌部酋蒙提居之。後大理高氏逐其子孫,而有其地。憲宗五年,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縣。後至元二年,與羅山、石樑併入巡檢司。石粱,下。石樑山,本伍勒部酋世居其地。至元十三年,立為縣。後併入巡檢司。二十四年,復立。羅山下。夷名落蒙山,乃磨彌部東境。至元十三年。立為縣。後併入巡檢司。

徵江路。下。唐南寧、昆二州地。後沒於南詔,名羅伽甸、么、些蠻居之,又為僰蠻所奪。蒙氏置河陽郡。大理段氏析為三部:曰強宗,曰休制,曰步雄。步雄部後居羅伽甸者,又號羅伽部。憲宗四年,內附。六年,置羅伽萬戶府。至元三年,改萬戶為中路。十六年,升為徵江路。領縣三:

河陽,下。附郭。歸附後為千戶所。至元十六年,改河陽州。二十六年,降為縣。江川,下。南詔徙曲旺蠻居此。段氏以些、么蠻子孫分管其地,名步雄部。憲宗時,其酋弄景內附,置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千戶為江川州。二十年,降為縣。又置雙龍縣,鏇省。陽宗。下。么、些蠻居此,號強宗部。憲宗時,其酋盧舍內附,立為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為陽宗縣。譯言強為陽也。

州二:

新興州。下。唐求州,為羈縻州。後沒於南詔,置溫富州。段氏徙些、么蠻居其地。元初,內附,置部傍、普舍二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部傍千戶為休納縣,又於休納置新興州,隸徵江路。舊領休納、普舍,研和三縣,後省休納縣入本州。領縣二:

普舍,下。強宗部蠻之裔長日部傍,據普具龍城,次曰普舍,據普札龍城。後普舍孫苴壝內附,立普舍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為縣,治普札龍城。研和。下。步雄部蠻居此。其孫龍鍾內附,立百戶,至元十三年,改為縣。

路南州。下。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呂,黑爨蠻之裔落蒙所築,因名落蒙部。憲宗時,內附,置落蒙萬戶府。至元七年,並落蒙、羅迦、末迷三萬戶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為二路,改羅迦為徵江路,落蒙為路南州。舊領彌沙、邑市二縣。至元二十四年,並彌沙入邑市。領縣一:

邑市。下。至元十三年,即邑市、彌歪二城立邑市縣,彌沙等五城立彌沙縣。後並彌沙入本縣。

普定路。下。本普里部蠻。元初內附,置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斡羅思、呂國瑞賄丞相桑哥,請創羅甸宣慰司,奏言:招到羅甸國札哇並龍家、宋家、犵狫、苗人諸種蠻夷四萬六千六百戶。阿卜、阿牙者來朝,為曲靖路宣慰司同知脫因及普安路官所阻。雲南行省言:“羅甸即普里也,歸附後改普定府,印信俱存,隸雲南省三十餘年,賦役如期。今創羅甸宣慰安撫司,隸湖南行省。斡羅思等擅以兵脅降普定士官矣資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覲。邀功希賞。乞罷之,仍以其地隸雲南。“從之。大德七年,改為路。是年,中書省臣言:“蛇節等作亂,普定知府容苴率眾效順。容苴沒,其妻適姑亦能宜力戌行,乞令襲其夫職。仍改普定為路,隸曲靖宣慰司,以適姑為本路總管,佩虎符。”按舊志普定路直隸行省,不隸於宣慰司。未知何時所改。領州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