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九·志第十六



錄事司。憲宗七年,立中千戶,屬大理萬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錄事司。十二年,升理州。二十一年,復為錄事司。

縣二:

太和,下。附郭。唐開元末,皮羅鳳據其地。憲宗七年,於城內外立上、中、下三千戶。至元二十六年,改中千戶為錄事司,上、下二千戶立縣。雲南。下。唐為雲南州,又改匡州。後張仁果據之,號白子國。蒙氏、段氏並為雲南州,又稱品甸。憲宗七年,立品甸千戶所。至元十一年,復為雲南州。後降為縣。

府二:

永昌府。蒙氏、段氏皆為永昌府。憲宗七年,分永昌之永平縣立千戶所。至元十一年,置永昌州。十五年,升為府,隸大理路府。領縣一:

永平。蒙氏為勝湘郡。至元十一年,改立千戶所。後又為縣。

藤沖府,蠻名越晱。僰、驃、峨昌三種蠻居之。唐置羈縻州。蒙氏取越晱,置軟化府,又改騰衝府。憲宗三年,府酋高救內附。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縣。十四年,改騰衝府。十二五年,省順江州及藤越、越甸、古涌三縣。按越甸,至元中置。古涌置縣年分闕。入之,隸大理路。

州三:

鄧川州。下。夷有六詔,□晱其一也。唐置□晱州,治大厘城。蒙氏改德原城,隸大理。段氏因之。憲宗三年,內附,置德原千戶所。至元十一年,改為鄧川州。領縣二:

浪穹,下。蠻名彌茨,乃浪穹詔所居之地。後其酋鐸羅望為南詔所侵,移保劍川,更稱浪劍。貞元中,南詔滅之,以浪穹、施浪、鄧晱總三浪為浪穹州。憲宗七年,內附,立浪穹千戶所。後改為浪穹州。至元十一年,降為縣,與鳳羽縣俱隸本州。鳳羽。下。蒙氏細奴邏興,有鳳翔於此,故名。至元十一年,置縣。

蒙化州。下。為羅羅摩及僰蠻之地。後寨氏細奴邏築城居之,號蒙舍詔,改稱南詔,改蒙舍城為陽瓜州。段氏改開南縣。憲宗七年,立於戶所。至元十一年,置蒙化府。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年,降為州,隸大理路。

趙州。下。羅落蠻所居。蒙氏立十瞼,趙州晱其一也。皮羅閣置趙郡,閣羅鳳改為州。段氏又改天水郡。憲宗七年,置趙瞼千戶所。至元十一年,改為州,又於白崖瞼立建寧縣隸本州。二十五年,省建寧入本州。

姚安路軍民總瞥府。唐故州。蒙氏改為弄棟府。段氏又改姚州。憲宗三年。內附。七年,置統矢千戶所、大姚堡千戶所。至元十二年,罷統矢,置姚州,隸大理路。天曆間,升姚安路總管府。領縣一:

大姚。下。蠻名大姚堡。憲宗七年,立千戶所。至元十一年,改為縣。

十二關防送千戶所。本雲南縣楚場地。至正間,因地僻險,立千戶所。

蒙憐路軍民府。至元二十七年,從雲南行省請,以蒙憐甸為軍民總管府領只迷甸、金井甸。

蒙萊路軍民府。本蒙萊甸,與蒙憐路同時置。領邦毛甸金齒等處宣撫司。其地在大理西南,土蠻凡八種,曰:金齒、白夷、白僰、峨昌、驃、繲渠、羅比、蘇。自漢以來,不與中國通。蒙氏取其地為大理屬部。及段氏時,金齒諸蠻浸盛。中統初,金齒、白夷諸酋各遣子弟入朝。二年,立安撫司以統之。至元八年,分金齒、白夷為東西兩路安撫使。十二年,改西路為建寧路,東路為鎮康路。十五年,改安撫為宣撫,置六路總管府。二十三年,罷兩路宣撫司,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

柔遠路。其地曰怒江,曰普坪瞼,曰申瞼僰寨,曰烏摩坪。中統初,僰酋阿八思入朝。至元十三年,與茫施、鎮賡、鎮西、平緬、麓川俱立為路,隸宣撫司。後並於麓川路。

茫施路。其地曰怒謀,曰大枯晱,曰小枯晱。即《唐書》所謂茫施蠻也。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置為路。領甸五:

大固甸。

鵝林甸。

石甸。

孟茫甸。

羅必思甸。

鎮康路。其地曰石晱,黑僰所居。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置為路。領灣甸。蠻名細晱。

鎮西路。其地曰於賴晱,曰渠蘭晱,白夷所居,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置為路。領甸二。甸名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