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四十九·志第十六



石坪州。下。阿僰蠻所居之地,宋曰石坪縣。至元七年,以為州,隸臨安路。

寧州。下。盾為黎州。後沒於蠻。地名浪曠,夷語旱龍也。步雄部蠻些么徒據之。後屬爨蠻阿幾,以浪曠割與寧部酋豆圭。憲宗四年,寧部酋內附,置寧部萬戶府。後改寧海府。至元十三年,改寧州,隸臨安路。舊領三縣:通海、嶍峨、西沙。西沙,寧部蠻所居,其裔孫西沙築城於此,因名西沙龍。憲宗四年,其酋普提內附,居此為萬戶。至元十三年,置西沙縣。二十六年,以隸寧州。至治二年,併入本州。領縣二:

通海,下。倚郭。元初,立通海千戶所,隸善闡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通海部,隸寧海府。二十七年,府罷,直隸臨安路。後改隸寧州。嶍峨。下。舊為嶍峨蠻所居,後阿僰蠻酋奪之。至其孫阿次內附,立為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為州,領邛川、平甸二縣。三十六年,降為縣,並二縣入之,隸臨安路。又改隸寧州。

阿迷萬戶府。元初,隸南路總管府。大德中,直隸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按《翰墨全書》臨安路有阿迷州、王弄州。阿迷州,當由萬戶改之。王弄州,當由王弄山大、小二部改之。其建置、省並年分俱闕。千戶所二:

納樓。

茶甸。

廣西路。下。唐為羈縻州,東爨烏蠻等部所居之地。蒙氏析為師宗、彌勒二部。憲宗七年,內附,隸落蒙萬戶府。至元十二年,籍二部為軍,立廣西路。十八年,復為民。至元中,置廣南西宣撫司,其省罷年分闕。領州三:

師宗州。下。爨蠻師宗據匿弄甸,號師宗部。至元中,以本部為千戶總把,領阿寧、豆勿、阿盧、豆吳四千戶,屬廣南西路。後改置師宗州。

彌勒州。下。宋時些么徒蠻之裔據其地,號彌勒部。至元中,以本部為千戶總把領,吉輸、裒惡、步籠、阿欲四千戶,屬廣南西路。後改置彌勒州。

維摩州。下。元初立維摩千戶所,隸阿迷萬戶府。至元中,以本部為千戶總把,領維摩、屈中二千戶。後改維摩州。

元江路。下。蒙氏為銀生節度屬地,徙白蠻蘇、張、周、段等十姓戍之,又開威遠等處置成遠瞼。後為和泥所據。又為些么蠻阿僰諸部所有。憲宗四年,內附。七年,復叛。至元十三年,遙置元江府以羈縻之。二十五年,命雲南王討平之,剖羅槃、馬籠、步日、思摩、羅醜、羅陀、步騰、步竭、台威、台陽、設棲、彌陀十二部於威遠,立元江路。其後地曰:

馬籠部千戶所。因馬籠山立山寨,阿僰蠻所居。元初,立千戶所。屬寧州萬戶。至元十三年,改隸元江萬戶。二十五年,屬元江路。

步日部。蒙氏立此甸,徙白蠻居之,名步日晱。

溪處甸軍民副萬戶府。元初置,隸雲南行省。後屬元江路。

虧容甸部。舊為鐵容甸。

思陀甸部。舊為官桂思陀部。元初,置和泥路,隸雲南行省。後屬元江路。

落恐甸軍民萬戶府。舊為伴溪落恐部。元初立萬戶府,隸雲南行省。後屬元江路。

羅槃部。

思摩部。

羅醜部。

羅陀部。

步騰部。

步竭部。

台威部。

台陽部。

設棲部。

彌陀部。

案版寨。

羅必甸。

帶良甸。

普甸。

部目甸。

落甸。

帶洋甸。

他郎。

因遠。

不通。

沙財。

泥大。

帶思。

奚泥伽。

烏尤。

羅配。

法處。

七十門一處。

大甸。

越甸。

兀好滯。

帶來普勝侶也構甸。

部目司摩。

帶思帶良甸。

因遠羅必甸。

違遠帶羊撒里甸。

馬龍馬郎沙則尼甸。

羅尼羅初不甲甸。

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中統四年置。

大理路軍民總管府。上。唐姚州,治葉愉洱河蠻。後蒙舍詔皮羅閣並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晱詔、浪施詔,合五詔為一,號南詔。治大和城。至閣羅鳳。號大蒙國。至異牟尋。又遷於羊苴乖城,即今府治,改號大禮國。後段氏有其地,更為大理國。憲宗三年,收附。六年,置上下二萬戶府。至元七年,並二萬戶為大理路,領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