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三十八·志第五



古今歷參校疏密

《授時曆》與古歷相校,疏密自見,益上能合於數百載之前,則下可行之永久,此前人定說。古稱善治歷者,若宋何承天,隋劉焯,唐傅仁均、僧一行之流,最為傑出。今以其歷與至元庚辰冬至氣應相校,未有不舛戾者,而以新曆上推往古,無不吻合,則其疏密從可知已。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壬午歲十一月乙巳日十一刻冬至,距本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八百三十八年。其年十一月,氣應己未六刻冬至,《元嘉歷》推之,得辛酉,後《授時》二日,《授時》上考元嘉壬午歲冬至,得乙巳,與元嘉合。

隋大業三年丁卯歲十一月庚午日五十二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六百七十三年。《皇極曆》推之,得庚申冬至,後《授時》一日;《授時》上考大業丁卯歲冬至,得庚午,與《皇極》合。

唐武德元年戊寅歲十一月戊辰日六十四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六百六十二年。《戊寅歷》推之,得庚申冬至,後《授時》一日,《授時曆》上考武德戊寅歲,得戊辰冬至,與《戊寅歷》合。

開元十五年丁卯歲十一月己亥日七十二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五百五十三年。《大衍曆》推之,得己未冬至,後《授時》八十一刻;《授時曆》上考開元丁卯歲,得己亥冬至,與《大衍曆》合,先四刻。

長慶元年辛丑歲十一月壬子日七十六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四百五十九年。《宣明歷》推之,得庚申冬至,後《授時》一日,《授時曆》上考長慶辛丑歲,得壬子冬至,與《宣明歷》合。

宋太平興國五年庚辰歲十一月丙午日六十三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三百年。《乾元歷》推之,得庚申冬至,後《授時》一日;《授時曆》上考太平興國庚辰歲,得丙午冬至,與《乾元》合。

鹹平三年庚子歲十一月辛卯日五十三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二百八十年。《儀天曆》推之,得庚申冬至,後《授時》一日,《授時曆》上考鹹平庚子歲,得辛卯冬至,與《儀天》合。

崇寧四年乙酉歲十一月辛丑日六十一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一百七十五年。《紀元歷》推之,得己未日冬至,後《授時》十九刻;《授時曆》上考崇寧乙酉歲,得辛丑日冬至,與《紀元歷》合,先二刻。

金大定十九年己亥歲十一月己巳日六十四刻冬至,距至元十七年庚辰歲,計一百一年。《大明曆》推之,得己未冬至,先《授時》一刻;《授時曆》上考慶元戊午歲,得己酉日冬至,與《統天曆》合。

周天列宿度

列宿著於天,為舍二十有八,為度三百六十五有奇。非日躔無以校其度,非列舍無以紀其度,周天之度,因二者以得之。天體渾圓,當二極南北之中,結以赤道,日月五星之行,常出入於此。天左鏇,日月五星溯而右轉,昔人曆象日月星辰,謂此也。然列舍相距度數。歷代所測不同,非微有動移,則前人所測或有未密。古用窺管,今新制揮儀,測用二線,所測度數分秒與前代不同者,今列於左:

日躔

日之麗天,縣象最著,大明一生,列宿俱熄。古人慾躔度所在,必以昏旦夜半中星衡考其所距,從考其所當。然昏旦夜半時刻未易得真,時刻一差,則所距、所當,不容無舛。晉姜岌首以月食沖檢,知日度所在。《紀元歷》復以太白志其相距遠近,於昏後明前驗定星度,因得日躔。今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黃道九度有奇。仍自其年正月至己卯歲終,三年之間,日測太陰所離宿次及歲星、太白星距度,定驗參考,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箕宿,適與月食所沖允合。以金趙知微所修《大明曆法》推之,冬至猶躔斗初度三十六分六十四秒,比新測實差七十六分六十四秒。

日行盈朔

日月之行。有冬有夏,言日月行度,冬夏各不同也。人徒知日行一度,一歲一周天,曾不知盈縮損益,四序有不同者。北齊張子信積候合蝕加時,覺日行有入氣差,然損益未得其正。趙道嚴復準晷景長短,定日行進退,更造盈縮以求虧食。至劉焯立躔度,與四序升降,雖損益不同,後代祖述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