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七十六 起重光作噩正月,盡十二月,凡一年



戊辰,知夏州索九思遁去,種諤入夏州。

朝議既不用林廣所奏,促廣進軍。廣發瀘州,越四日,江安以所招降夷人渠帥及其質子皆隨軍;復令其次諸酋各占所居地防援餉道,故人生界免寇抄之患。

己巳,種諤入銀州。

庚午,環慶行營經略高遵裕復通遠軍。

種諤遣曲珍等領兵通黑水安定堡路,遇夏人,與戰,破之。

是日,王中正至夏州。時夏州已降種諤,諤尋引去。中正軍於城東,城中居民數十家。先是朝旨禁入賊境抄掠,夏人亦棄城邑,皆走河北。士卒無所得,皆憤悒思戰,謂中正曰:“鄜延軍先行,獲功甚多;我軍出界近二旬,所獲才三十餘級,何以復命!且食盡矣,請襲取宥州,聊以藉口。”中正從之。

癸酉,王中正至宥州,城中居民五百餘家,遂屠之,斬首百餘級,降者十數人,獲馬牛百六十,羊千九百。軍於城東二日,殺所得馬牛羊以充食。

高遵裕至韋州,監軍司令將士勿毀官寺民居,以示招懷。

乙亥,李憲敗夏人於屈吳山。

丙子,鄜延路鈐轄曲珍破夏人於蒲桃山。

高遵裕次旱海。先是李察請以驢代夫運糧,驢塞路,饋不繼,師病之。

戊寅,林廣軍次土城山,自發江安,距今才十日。始,軍有二道可進:自納溪夷牢口至江門,近而險;自寧遠至樂共壩,回遠而平。賊意必出江門,盛兵距隘,而廣實趨樂共。賊不能支,皆逃遁。

乙卯,種諤言:“效順人已刺‘歸漢’二字,恐諸路在臣後者,一例殺戮,乞賜約束。”詔:“種諤所過招納效順人,令王中正如行營經過,指揮諸將,更加存撫。”

庚辰,詔:“自今除授職事官,並以寄祿官品高下為法。梵谷一品以上為行,下一品者為守,下二品以下者為試;品同者不用行、守、試。”

辛巳,涇原節制王中正入宥州。

涇原兵既破磨臍隘,行次賞移口,有二道:一北出黛黛嶺,一西北出鳴沙川。鳴沙少迂,諸將欲之黛黛,劉昌祚曰:“離漢時,運司備糧一月,今已十八日,未到靈州,倘有不繼,勢將若何?吾聞鳴沙有積粟,夏人謂之御倉,可取而食之,靈州雖久,不足憂也。”既至,得窖藏米百萬,為留信宿,重載而趨靈州。壬午,師次城下。是時環慶軍未至,城門未闔,先鋒奪門幾入。高遵裕遣李臨、安鼎齎答刂子,且曰:“已使王永昌入城招安,可勿殺。”少間,門闔,城守,斬首級四百五十,得戰馬牛羊千餘。昌祚曰:“城不足下,獨嫌於環慶爾,朝廷在遠,必謂兩道爭功。”遂按甲。

廢瀘州大硐寨。

十一月,癸未朔,日有食之。

高遵裕言以環慶兵趨靈州,是日,次南平州。距城三十里,遇夏人接戰。轉運副使李察、判官范純粹夜以手書間道促涇原兵來援,劉昌祚即委姚麟留屯,自將選鋒數千人赴之,未至而賊已退。

先是昌祚言軍事不稱旨,帝賜遵裕手札云:“昌祚所言迂闊,必若不堪其任者,宜擇人代之。”遵裕由是輕昌祚。既而昌祚先至靈州城下,或傳昌祚已克靈州,遵裕未至靈州百里,聞之,亟具表稱“臣遣昌祚進攻,拔靈州城”;尋知所傳皆虛,乃斬諜者以徇。於是昌祚詣遵裕,遵裕訝其來晚,坐帳外移時不見。既見,問:“靈州何如?”昌祚曰:“疇昔即欲取之,以幕府在後,故止,城不足拔也。前日磨臍之戰,餘眾皆保東關鎮。東關在城東三十里,旁直興州渡口,平時自是要害,今復保聚。若乘此急擊之,外援既殲,孤城當自下。”遵裕怒未解,且方欲攻城,謂昌祚曰:“吾夜以萬人負土平疊,黎明入之矣。”因檄昌祚以涇原兵付姚麟;麟不敢當,遵裕亦已。

甲申,詔:“降《五路對境圖》付王中正、種諤,據所分地招討,俟略定河南,如可乘勢渡河,方得前進,盪覆賊巢。緣環慶、涇原行營已至靈州界,其鄜延、河東兵馬路尚遠,不須必赴會合,但能平靜所分一道,將來議賞不在克定興、靈之下。其措置麟府路兵馬司,可自西界並邊取便路速往,及令趙禼應副糧草。如未到,本路即鄜延路借給,委路昌衡照會。其趙鹹、莊公岳,元無朝旨令就鄜延糧草通融支用,既以饋運不繼,乃妄奏陳及走失人夫萬數不少;委趙禼遣官押送,就近里州軍械繫,令沈括選官鞫之。”後公岳、鹹自訴深入賊境,暴露得疾,乞免械繫,御批令在外承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