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四十 起旃蒙大淵獻正月,盡強圉赤奮若七月,凡二年有奇



先是太常鐘磬每十六枚為一佺,而四清聲相承不擊。乙丑,李照言:“十二律聲已備,餘四清聲乃鄭、衛之樂,請於編縣止留十二中聲,去四清磬鐘,則哀思邪僻之聲無由而起也。”馮元等駁之曰:“前聖制樂,取法非一,故有十三管之和,十九管之巢,三十六簧之竽,二十五弦之瑟,十三弦之箏,九弦、七弦之琴,十六枚之鐘磬,各自取義,寧有一於律呂,專為十二之數也!鐘磬八音之首,絲竹以下受而為均,故聖人尤所用心焉。《春秋》號樂,總言金奏,《詩·頌》稱美,實依磬聲,此二器非可輕改。且聖人既以十二律各配一鍾,又設四清聲以附正聲之次,原其意蓋為夷則至應鐘四宮而設也。夫五音,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不相陵謂之正,迭相陵謂之慢,百王所不易也。聲之重大者為尊,輕清者為卑,卑者不可加於尊,古今之所同也。故別聲之尊卑者,事與物不與焉。何則?事為君治,物為君用,不能尊於君故也。惟君、臣、民三者則自有上下之分,不得相越。故四清聲之設,正為臣、民相避,以為尊卑也。今若止用十二鍾,鏇相考擊,至夷則以下四管為宮之時,臣民相越,上下交戾,則陵犯之音作矣,此其不可者也。其鐘磬十六,皆本周、漢諸儒之說及唐家典法所載,欲損為十二,惟照獨見。臣以為如舊制便。”帝令權用十二枚為一格,且詔曰:“俟有知音者,能考四鍾,協調清濁,有司別議以聞。”

丁卯,出內藏庫r絹百萬,下三司市糴軍儲。

己巳,以都官員外郎曹修睦為侍御史。修睦,修古弟,用中丞杜衍薦也。

辛未,御崇政殿,召輔臣觀新樂。

秋,七月,壬午朔,遼主獵於黑嶺。因過祖州白馬山,見齊天后墳冢荒穢,又無影堂及灑掃人戶,惻然而泣,左右皆沾涕。遂詔上京留守耶律贊寧、鹽鐵使郎元化等於祖州陵園內選地改葬,其影堂廓庫並同宣獻太后園陵。

遼樞密使蕭朴進封魏王,鏇卒,贈齊王。

甲申,詔特賜寇準謚曰忠愍。

戊戌,群臣請上尊號曰景祐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仁孝德;表五上,從之。

庚子,侍御史曹修睦言:“李照所改歷代樂,頗為迂誕,而其費甚廣;請付有司案劾。”帝以照所作鐘磬頗與眾音相諧,但罷其增造,仍詔諭修睦。

知杭州鄭回,言鎮東節度推官阮逸頗通音律,上其所撰《樂論》十二篇並律管十三,詔令逸赴闕。

八月,甲寅,宴紫宸殿,初用樂。

己巳,命李照同修《樂書》。

辛未,詔:“薦獻景靈宮,朝享太廟,郊祀天地,自今同日受誓戒。”始用王曾之言也。

甲戌,幸安肅門砲場閱習戰。

丁丑,內出《景祐樂髓新經》六篇賜群臣。

己卯,以右諫議大夫、知兗州孔道輔為龍圖閣直學士。時近臣有獻詩百篇者,執政請除龍圖閣直學士,帝曰:“是詩雖多,不如孔道輔一言。”遂以命道輔。議者因是知前日之斥果非帝意也。

初命朝臣為江、浙、荊湖、福建、廣南等路提點銀銅坑冶鑄錢公事,其俸賜恩例並與提點刑獄同。

九月,乙未,詔司天監製百刻水秤以測候晝夜。

丁酉,命李照為刑部員外郎,賜三品服,以造新樂成故也。起五月造,止八月,成金石七縣,而照自造新樂笙、竽、琴、瑟、笛、篳篥等十二種,皆不可施用,詔但存大笙、大竽二種而已。照謂:“今篳篥,乃《豳詩》所謂葦管也,《詩》云:‘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慄冽。’且今篳篥,伶人謂之葦子,其名出此。”於是制大管篳篥為雅樂,議者嗤之。

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劉隨卒,擢待制未旬日也。隨與孔道輔、曹修古同時為言事官,皆以清直聞。及是帝憐其貧,賜其家錢六十萬。

壬寅,御崇政殿按新樂,詔大臣與觀。

甲辰,賜鄭州學田五頃。

初,諸王邸散居都城,過從有禁,非朝謁從祠,不得會見。己酉,詔即玉清昭應宮舊地建宮,合十位聚居,賜名睦親宅。

遼主如長寧淀。

參知政事宋綬,上所編修《中書總例》四百一十九冊,降詔褒諭。先是呂夷簡奏令綬為此,既而謂人曰:“自吾有此例,使一庸夫執之,皆可為宰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