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資治通鑑》宋紀八十一 起著雍執徐七月,盡上章郭牂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三月,癸酉,遼主命析津、大定二府精選舉人以聞。遼自清寧後,五京、諸州各建孔子廟,頒《五經》傳疏,至是復下詔諭學者當窮經明道。

甲戌,蘇頌等奏撰進《漢唐故事分門增修》,詔以《邇英要覽》為名。

己卯,作渾天儀。

胡宗愈罷為資政殿學士、知陳州,以劉安世屢劾其罪狀故也。

太史局奏:“宋以火德王天下,今所造渾儀名水運,甚非吉兆。”詔以元祐渾天儀象為名。其後翰林學士許將等請即象為儀,並為一器,從之。

劉安世言:“去冬迄今春,雨雪愆期,夏苗將槁,秋種未布,伏望特罷宴樂,以示閔雨之意。”丁亥,詔罷春宴。

翰林學士兼侍讀蘇軾,罷為龍圖閣學士、知杭州。軾嘗讀《祖宗寶訓》,因及時事,歷言:“今功罪不明,善惡無所勸沮;又,黃河勢方北流而強之使東;夏人寇鎮戎,殺掠幾萬人,帥臣掩蔽不以聞,朝廷亦不問。恐浸成衰亂之漸。”當軸者恨之,趙挺之、王覿攻之尤甚。軾知不見容,請外,故有是命。

己丑,詔:“自今大禮毋上尊號。”

辛卯晝,有流星自東北向西北急流,至濁沒。

乙未,罷幸瓊林苑、金明池。

夏,四月,甲辰,遼以知奚六部大王事尼噶為本部大王。

乙巳,呂大防等以久旱求罷,不允。

丁未,太保、司徒兼中書令、中太一宮使、濟陽郡王曹佾卒。

佾性和易,美儀度,神宗每咨訪以政,然退朝,終日語不及公事。神宗謂大臣曰:“曹王雖用近親貴,而端拱寡過,善自保,真純臣也。”進對,未嘗名。

戊申,罷大禮使及奏告宰執加賜。

先是知漢陽軍吳處厚言:“蔡確昨謫安州,不自循省,包蓄怨心,嘗游車蓋亭,賦詩十章,內二章譏訕尤甚。”奏至,左司諫吳安詩首聞其事,即彈論之;梁燾、范祖禹、王岩叟、劉安世等,交章乞正確罪。壬子,詔令確具析聞奏,仍委知安州錢景陽繳進確元題詩本。

始,確嘗從處厚學賦,及作相,與處厚有隙。王珪欲除處厚館職,為確所沮,處厚由是恨確,故箋釋其詩上之。士大夫固多疾確,然亦由此畏惡處厚雲。

遼主獵於北山。

戊午,分經義、詩賦為兩科試士,罷明法科。

尚書省請復詩賦,與經義、詩賦為兩科試士,又言舊明法最為下科,今中者即除司法,敘名反正及第進士上,非是,詔從之。凡詩賦進士,於《易》、《書》、《詩》、《周禮》、《禮記》、《春秋左傳》內聽習一經。初試本經義二道,《論》、《孟》義各一道,次試賦及律詩各一首,次試論一首,末試子史時務策二道,凡四場。其經義進士,須習兩經,以《詩》、《禮記》、《周禮》、《左氏春秋》為大經,《書》、《易》、《公羊》、《穀梁》、《儀禮》為中經,願習二大經者聽,不得偏占兩中經。初試本經義三道,《論語》義一道,次試本經義三道,《孟子》義一道,次試論、策如詩賦科。並以四場通定高下,而取解額中分之,各占其半。專經者以理義定取捨,兼詩賦者以詩賦為去留,其名次高下,則如策論參之。

初,司馬光言:“神宗尊用經義、論、策取士,此乃復先王令典,百王不易之法。但王安石不當以一家私學,欲蓋先儒,令天下師生講解。至於律令,皆當官所須,使為士者果能知道義,自與法律冥合,何必置明法一科,習為刻薄,非所以長育人材、敦厚風俗也。”至是遂罷明法科。

是日,尚書省又言:“大河東流,為中國要險,自大吳決後,由界河入海,不惟淤壞塘濼,兼濁水入界河向去淺澱,則河尾將直注北界入海,中國全失險阻之限,不可不為深慮。”詔范百祿、趙君錫條畫以聞。百祿言:“臣等按行黃河獨流口至界河,又東至海口,熟觀河流形勢,並緣界河至海口鋪砦地分。使臣各稱界河未經黃河行流以前,闊一百五十步,下至五十步,深一丈五尺,下至一丈;自黃河行流之後,闊五百四十步,次亦三二百步,深者三丈五尺,次亦二丈。乃知水性就下,行疾則自刮除成空而稍深,與漢張戎之論正合。自元豐四年河出大吳,勢如建瓴,經今八年,沖刷界河兩岸,日漸開闊,連底成空,趨海之勢甚迅,雖遇泛漲非常,而大吳以上數百里,終無決溢,此乃下流深快之險也。臣等竊謂本朝以來,未有大河安流,合於禹跡如此之利便者。其界河向去趨深走下,湍激奔騰,只有闊深,必無淺澱,河尾安得直注北界,中國亦無全失險阻之理,不至上煩聖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