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及信息披露案例及其啟示

2001年10月24日,中國證監會首席會計師張為國在國家會計學院開辦的"獨立董事培班"上就"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分析及信息披露"做了如下闡述。
他說:上市公司財務信息今年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從負面來說,以"銀廣廈事件"為起點,整個社會對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窮追猛打,受關聯的會計師事務所也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會計師事務所,從證券市場發展到現在,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人們不僅對業績差的上市公司,甚至對過去的績優股都表示懷疑,對所有會計師事務所也產生懷疑。從正面的角度來看,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和披露也因此而受到更大的關注。

他指出:信息問題是上市公司會計問題的一個根本原因。因此,今天主要從上市公司會計的特點、財務審計特點、年度報表分析等五個方面來介紹有關這方面的問題。
一、 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特點
(1) 大多數上市公司由國有企業改制,坐"直通車"而來。我國很多上市公司在公開發行股票以前並不是一個股份公司,而是國企在幾個月內改制為股份公司;或者由一個有限責任公司改制為股份公司,然後申請發行股票並上市。從2000年起,證監會要求公司改制完成一年後才能申請發行股票。但是過去,特別是1996、1997、1998年,有很多公司都是改制、發行、上市在短期內完成,因此我們又把它稱為"坐直通車"而來。這跟西方有非常大的區別,也是我們很多公司會產生一系列問題的一個根源。
(2) 國家仍處於絕對或相對控股地位。公司治理中的很多問題,實際上最大的是"一股獨大"的問題。在國家"一股獨大"的情況下,小股東無法行使他的權利。上市公司利用這種股權結構的關係,利用關聯交易來操縱利潤。國有股的比例,如果純粹是按國家股來說,這幾年大概都是百分之三十幾。但是,由於上市公司是由國企改制而來,所以相當一部分發起人也是國有企業,還有募集法人相當一部分也是國有企業。因此說國有股的持股比例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在首次發行股票的公司中,第一大股東1999年持股比例為56.5%,上市後雖有下降,但仍為52.1%。
(3) 流通股比例偏低,機構投資者不發達。有數據表明,我國的流通股比例在這幾年一直是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在每年新增的股份中,流通股也占三分之一左右。1999年基金成交金額為2485億元,占總成交金額的7.9%;基金a股交易量為1028億元,僅占a股總成交金額的3.31%。雖然由於地下基金的存在很難用一個較好的方法來反映我國的機構投資者的情況,但這個數至少能反映出我國機構投資者的不發達。
(4) 企業改制上市往往採用剝離的方式。以1999年為例,85.82%的大股東是以一個企業的名義出現,也就是說上市公司的背後有另外一個企業。其中,85.82%中有69.21%是集團公司。 在首次發行股票(ipo)的公司有94.6%(以1998年為例)是集團公司的最高管理人兼任的,上市後兼任情況雖有改善,但仍高達62.6%。這從另一側面說明該特點。
(5) 股票發行上市帶有一定程度的計畫經濟色彩。
二、 上市公司會計的特點
(一) 上市公司會計的一般特點
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比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
(1) 信息更公開、更詳細:上市公司要向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是非財務信息,對各種情況要作充分說明。
(2) 更真實:因為對投資者來說,如果提供的信息不真實,他就無法按公司的基本面來投資,整個市場的規範發展就根本沒有基礎。
(3) 更穩健:不能高估利潤、資產,反而要充分估計可能存在的損失和負債、風險。
(4) 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需經註冊會計師審計。
(二) 我國上市公司會計的特點
1、 我國企業改制上市坐的多數是直通車,而且往往剝離或捆綁上市,剝離或捆綁一直缺乏公開、合理的規範。
2、 由於多數是剝離或捆綁上市,因此上市公司在上市前的財務數據都是模擬,無可靠的歷史資料為依據。因為一個企業一拆為二,拆出來的主體原來並不存在。按證券市場的一般做法,為便利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要提供3年的資料,這就需要模擬,這也是各個國家一個通行的做法。 但也是由於模擬的做法,財務資料的可靠程度就成了一個問題。
3、 剝離或捆綁上市導致另一個問題就是法律手續沒辦齊或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