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介入決策層

優秀的財務管理能為企業經營提供明晰的方向。
資本、資產經營的分工成為必然,財務管理功能日益深化
財務管理介入決策層
企業要加強財務管理已成為眾多企業的共識。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特別是投資決策與籌資決策,起著連線金融(資本)市場和實業投資市場的橋樑的作用。

資本經營≠資產經營
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所擁有的是被稱為法人財產的資產負債表右邊的各項資產,這些資產成為企業的經營對象,而企業則成為資產經營的主體。企業所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實物資產和其他各項相關生產要素組織好,經營好,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一個好的企業,就是可以在這些經營活動中產生比其他企業更高的效率,取得更高的回報。借用一句常用的話來說,企業的本職工作就是從事資產經營活動。相反,企業並不擁有被稱為資本的資產負債表左邊各項的支配權與使用權,不是這些資本的所有者。因此,企業不能也不應該成為資本經營的主體。而企業的債權人和股東作為資本的所有者,才有權利從事資本經營並成為資本經營的主體。
資本經營與資產經營不論從經營對象、經營主體還是對經者的素質和能力要求來看,都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容不得混淆與錯位。從財富創造的角度看,資產經營是物質財富創造源泉,只有資產經營的成功才能導致社會財富的真正增加,投資與資產的資本收益才具有物質保障與實際意義。相反,如果資產經營不成功,資本得不到有效的使用,所謂的資本經營無非是一場經濟遊戲,暫時的繁榮只能形成所謂的經濟泡沫。
從經營者能力的角度看,善於經營資產者不一定善於經營資本,而善於經營資本者也不一定善於經營資產。比如,比爾·蓋茨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但我們尚未看到他在資本市場和風險投資方面的卓越表現,相反,他本人卻遠離股市,將大量個人資產投資於美國政府債券。索羅斯是一個優秀的資本經營者,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在金融市場上呼風喚雨,牟取厚利,但我們也未看到他在經營工商企業方面的突出成就。事實上,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同時集兩種能力於一身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必要的分工也就成為必然。
善於資本經營者扮演著“資本家”的角色,他們既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本購買公司股票或債券從事資本經營活動,成為企業的股東或債權人;也可以成為金融企業的經營者,代那些擁有資本卻不具有資本經營才能的個人來經營他們的資本。通過他們的資本經營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優秀企業家的選擇),使善於進行資產經營的企業家得到充分的資金來購置資產,進行資產經營活動,使資產得到最有效的運用。而具有企業家才能者則既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本購置資產從事資產經營活動,也可以通過替資本所有者經營資產而成為職業的企業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資本經營者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正確地選擇企業家上(選擇正確的投資對象其實就是在選擇能夠經營好相應資產的企業家),而企業家的主要作用則表現為正確地配置和運用資產。資本經營者與企業家的完美結合,將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