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預測的來龍去脈

 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盈利預測亦有一個從強制性的要求,到非強制性要求的過程。
1997年1月《關於印發〈申請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報送材料標準格式〉的通知》明確規定,招股說明書附屬檔案包括盈利預測報告。
而在同月6日出台的《關於發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準則第1號〈招股說明書的內容與格式〉的通知》對預測的內容做出了具體規定:預測的數據包括會計年度淨利潤總額、每股盈利、市盈率、預測實現後每股淨資產。同時強調,註冊會計師必須對盈利預測依據的假設基準的合理性、基礎數據的真實性、所採用的會計政策和計算方法及其與招股說明書所載財務報表所採用的會計政策的一致性進行審計並做出報告。

2001年3月6日證監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9號——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檔案》,第一次明確核准制新股發行需要報審的材料目錄。據此發現盈利預測可以不用提供。
發行人披露盈利預測從強制性要求到可選擇性的這一變化與發行方式的市場化密不可分。如果發行人和中介機構確信盈利預測可以實現,則可以向投資者披露,否則可以不用披露,由投資者自行分析判斷,總之不能誤導信息。另外,盈利預測披露的這項改變對新股的定價方式也將產生重大影響,以往的新股定價絕大多數以盈利預測數乘以一定的市盈率得出,不披露盈利預測的新股定價將不得不以市場詢價和競價為主要方式。
盈利預測並非兒戲,為了規範上市公司這一行為,2001年3月28日證監會在〈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中對增發和配股公司盈利預測進行了一定的處罰。對於增發公司,利潤實現數未達到盈利預測的,公司需要公開解釋;利潤實現數未達到盈利預測80%的,公司應當公開道歉;未達到盈利預測50%的,中國證監會對有關上市公司給予公開批評,自作出公開批評之日起2年內,不再受理該公司發行新股的申請。
配股公司當年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未達到銀行同期存款利率的,輕者則有關人員在指定報刊上公開解釋和道歉,重者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給予公開批評;上市公司配股當年出現虧損的,中國證監會自作出公開批評之日起2年內,不再受理該公司發行新股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