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經營行為的影響

  一、債務重組新規定:重組收益計入資本公積
在對債務人的會計處理上,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最大的特點就是債務重組產生的差額收益計入資本公積,而非當期損益。新準則要求,以低於債務賬面價值的現金或非現金資產清償某項債務的,債務人應將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支付的現金或非現金資產賬面價值和相關稅費之和的差額,確認為資本公積;若發生債務重組損失,則確認為當期損失。而在新準則出台之前,債務重組收益可作為營業外收入計入當期損益,不少經營困難的上市公司即通過獲得不菲的債務重組收益以達到“摘帽”或避免“戴帽”的目的。新準則使得通過債務重組獲取收益的行為被終結,債務重組將不再成為利潤操縱的工具,這有助於真實反映上市公司正常的經營狀況。

此項新準則雖然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但財政部規定對於新準則施行之日前發生的債務重組,其會計處理方法與新準則規定的方法不同的,應予追溯調整。這意味著新準則將對部分上市公司的2000年年、報將產生重大影響。僅僅是去年12月一個月,就有12家公司在年關之前實施了債務重組,這些公司多為績差公司,其中st和pt公司占了絕大多數。它們可能原本希望通過債務重組來實現扭虧,但由於債務重組收益不能如期進入利潤,這些公司的年報可能會出現令投資者吃驚的虧損數額。此外,以前年度曾有債務重組收益入賬的公司需進行相應的損益調整,當年靠債務重組收益補上的“窟窿”將會再現。
二、資產置換收益以補價為限
在原來的非貨幣性交易準則中,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這就為利用資產置換進行利潤包裝提供了機會。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規定:只有在非貨幣性交易收到補價時,才能確認收益,而且應確認的收益=補價-(補價/換出資產公允價值)×換出資產賬面價值。這樣一來,非貨幣性交易產生的收益將局限在補價的範圍內,這大大低於舊準則下所可能產生的收益。因此,新準則極大地壓縮了上市公司和其母公司以不支付現金的資產置換來進行報表重組和包裝利潤的空間。不過,如果上市公司通過加大補價數額,同時低估換出資產公允價值,就可以利用資產置換產生一定的當期收益。這對於處於虧損邊緣的上市公司有一定的作用。在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上,新準則遵循了謹慎性原則,將支付的稅費作為入賬價值的一部分。根據新準則,企業發生非貨幣性交易時,應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這樣一來,因非貨幣性交易發生的稅費將從直接影響上市公司的當期損益轉為影響資產總額。
三、嚴格界定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條件
長期以來,由於確認依據不明確,利息資本化成為一些上市公司用來調控利潤的手段。新制定的《企業會計準則——借款費用》對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確認條件、資本化金額的確定及資本化的開始、暫停、停止等都作了明確規定。這有助於減少企業借款費用資本化的隨意性,也壓縮了企業利用借款費用資本化來虛增利潤的空間。
根據準則所規定的資本化確認條件,只有因專門借款(指為購建固定資產而專門借入的款項)而發生的利息、折價或溢價的攤銷、匯兌差額和因安排專門借款而發生的輔助費用,才能在符合準則規定的資本化條件下,予以資本化,計入該項資產的成本;其他的借款費用則不能資本化,只能確認為當期費用。在資本化金額的確定上,準則制定了公正客觀的量化公式,其中所涉及的各項計算指標,均採用國際上通行的加權方法來確定,從而保證了資本化金額的合理性,確保資本化金額不被企業有意地擴大。準則強調只有同時滿足“資產支出已經發生,借款費用已經發生和為使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所必要的購建活動已經開始”這三個條件時,專門借款費用才能開始資本化。這三個條件為審計提供了明確依據,可以有效地防止假借專門借款的名義實施資本化現象的發生。對於資本化的停止,準則規定,只要所購建的固定資產達到預定狀態,就要停止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對於各部分分別完工的固定資產項目,準則規定,只要完工部分在其他部分繼續建造過程中可供使用,就要停止核部分資產的借款費用資本化。這樣就能避免企業以整體未完工為由,將本應計入當期損益的費用轉入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