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對財務管理的影響

  財務管理目標的變化
在知識經濟社會裡,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將轉向“知識最大化的綜合目標”。企業是各種要素的所有者達成的一個契約,企業的利益是所有簽約各方的共同利益,而不僅僅是部分人的利益。財務管理的目標要考慮所有有關利益各方。從而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實現企業自身及企業與外部各方的良性發展。最終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和諧均衡共生。企業各方利益可歸結為企業以最快的速度,健康的方式取得長期穩定的發展。它的衡量標準即“企業知識最大化”。因為在知識經濟社會裡,企業在競爭中獲勝的關鍵因素取決於企業的知識資本的擁有量。知識資本的占有將綜合表現為企業人力資源質量,企業創新能力及持續發展能力。這與企業各方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

財務管理對象的變化
傳統的資本主要為實質資本、貨幣資本。知識經濟社會裡的資本是在傳統資本的基礎上增加越來越多的知識資本如專利權、商標權、組織管理方法、市場資源、計算機軟體、人才素質、產品創新等。又有將知識資產定義為“知識、實用經驗、組織技術、顧客關係和專業技能的擁有”,該資產使公司在市場上有競爭優勢。以無形資產為主要形式的知識資產將逐漸取代傳統的實物與貨幣資產的主導地位,在企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理財觀念的變化
適應財務管理目標及財務管理對象的變化,在知識經濟社會裡應樹立“知識理財觀念”。傳統經濟中,實物及貨幣資本占主要部分,並且是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資本的比例逐漸增長,並將在全部資本中扮演主角。據測算,美國1995年很多企業的無形資產比例已高達50%—60%。知識資本帶來的企業創新能力及持續發展能力將成為企業在競爭中獲勝的關鍵因素。在知識經濟社會起主導作用的資本已不再是傳統的實質資本及貨幣資本,而是知識資本,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競爭力和發展力,更取決於該企業知識資本的擁有量,知識資本成為發展經濟的首要資本。
財務管理內容的變化
投資:傳統的投資對象主要是實質資本及貨幣資本。投資目標主要考慮財務效益。知識經濟社會中,企業投資對象主要是知識資本。投資效益評價以企業人力資源質量,企業創新能力及持續發展能力的增長為標準。相應地將建立適應知識經濟的投資評價模型,投資評價指標,和投資評價方法。
分配:分配應體現“效率原則”,即綜合考慮有關利益各方,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積極性。在知識經濟社會裡,由於知識資本對企業發展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貢獻”越來越大。為調動知識資本投入者的積極性,知識資本的投入者將取得企業全部利潤中越來越大的份額。例如:目前許多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及高級技術人員的工資比例比歷史總體呈上升趨勢。更有一些企業對優秀員工採用贈送股份的形式。在美國,20世紀六十年代公司利潤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為11.7%,到20世紀八十年代這一比重下降到5.3%,利潤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下降並不是勞動生產率的下降,而是由於在企業所創造的價值中,公司管理人員以工資和其它報酬的形式拿走的部分相對提高,使資本所有者的報酬相對減少。
財務風險的變化
知識經濟社會中,以無形資產為主要形式的知識資產占有越來越大的比例,相對於傳統的實物資產與貨幣資產,無形資產的不確定性增大,使得投資、分配等財務活動中的財務風險增大。另外由於資本形式的多樣化及知識資本的多樣化帶來了財務風險的多樣化。財務風險的複雜化及增強將對知識經濟社會中的財務管理產生重要影響,因而將成為知識經濟社會中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