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學》第九章:常見脫位病證的治療(4)

小兒橈骨頭半脫位

【基本概述】

小兒橈骨頭半脫位又稱“牽拉肘”,俗稱“肘掉環”,多發生於四歲以下的幼兒,是臨床中常見的肘部損傷。因幼兒橈骨頭髮育不完全,頭頸的直徑幾乎相等,環狀韌帶鬆弛,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易發生半脫位。

【病因病理】

幼兒在肘關節伸直時,由於腕部受到牽拉力。如穿衣、走路跌倒時腕部被成人握住,此時由於肘部受到突然的牽拉力,使肱橈關節間隙加大,關節內負壓驟增,關節囊和環狀韌帶被吸入肱橈關節間隙,橈骨小頭被環狀韌帶卡住,阻礙了橈骨小頭的回納而形成半脫位。

【診斷要點】

傷後患兒肘部疼痛,功能障礙,肘關節呈半屈曲前臂鏇前位,不敢鏇後,不能抬舉、取物,橈骨頭處可出現輕度腫脹、壓痛明顯等。x線檢查無異常改變。

【治療方法】

1. 手法復位
其家長抱患兒正坐,術者與患兒相對,以右側為例,術者以左手拇指放在橈骨頭外側處,右手握其腕上部,並慢慢地將前臂鏇後,一般半脫位在鏇後過程中常可復位。
若不能復位,則右手稍牽引至肘關節伸直鏇後位,左手拇指加壓於橈骨頭處,然後屈曲肘關節,常可聽到或感覺到輕微的入臼聲。或可屈肘90゜向鏇後方向來迴旋轉前臂,也可復位。
2. 復位後處理
復位後患兒肘部疼痛立即消失,停止哭鬧,屈肘自如,並能上舉取物。如無明顯腫痛,一般不用外敷藥物,可用頸腕吊帶懸掛於屈肘位2~3天,並囑家長為小兒穿脫衣服時多加注意,避免牽拉患肢,以防屢次發生而形成習慣性脫位。

月骨脫位

【基本概述】

月骨脫位是腕關節的腕骨脫位中最常見的損傷。月骨居近排腕骨中線,正面觀為四方形,側面觀呈半月形,掌側較寬,背側較窄。月骨近端與橈骨下端、遠端與頭狀骨、內側與舟狀骨互相構成關節面。月骨四周均為軟骨面,與橈骨下端之間僅有橈月背側及掌側韌帶相連,細小的營養血管經過韌帶進入月骨,維持其正常血液供應。月骨的前面相當於腕管,為屈指肌腱和正中神經的通道。臨床上月骨向掌側脫位多見,向背側脫位很少。

【病因病理】

月骨脫位多由傳達暴力所致。由於跌倒時手掌先著地,腕部極度背伸,月骨被橈骨下端和頭狀骨擠壓而向掌側移位,關節囊破裂而引起月骨向掌脫位。此時前面的腕管受壓,可使屈拇肌腱與正中神經產生受壓症狀和功能障礙。脫位時橈月背側韌帶已斷裂,若橈月掌側韌帶又扭曲或斷裂,則影響月骨的血液循環,容易引起缺血性壞死。

【診斷要點】

患者多有明顯的腕背伸位手掌著地的外傷史。腕部掌側腫脹、隆起、疼痛、壓痛明顯。由於月骨脫位壓迫屈指肌腱,使之張力加大,腕關節呈屈曲位,中指不能完全伸直,握拳時第三掌骨頭明顯塌陷,叩擊該掌骨頭則有明顯疼痛。脫位的月骨壓迫正中神經,使拇、食、中指感覺異常與屈曲障礙。x線正位片顯示月骨由正常的四方形變成三角形,側位片可見月骨凹形關節面與頭狀骨分離而轉向掌側。(圖)

【治療方法】

1. 手法復位
法一:拇指整復法:患者取坐位,肘關節屈曲90゜,兩助手分別握住肘部和手指對抗牽引,在拔伸牽引下前臂鏇後(即仰掌),腕關節背伸,使橈骨與頭狀骨之間的關節間隙加寬,術者兩手握住患者腕部,兩手拇指用力推壓月骨凹面的遠端,迫使月骨進入橈骨和頭狀骨間隙,然後逐漸使腕關節掌屈,當月骨有滑動感、中指可以伸直時,多表明已復位。[如圖]


法二:針撥整復法: 麻醉後,在無菌操作及x線透視下,用20號注射針頭或細鋼針,自掌側刺入月骨凹面的遠端,在腕背伸對抗牽引下,向背側頂撥,以助復位,然後將腕關節掌屈,如中指可以伸直,表示脫位已復位。在x線下複查,若月骨凹形關節面已與頭狀骨構成關節,證明復位良好。[如圖]


2. 復位後處理
將脫位復位後,應使用塑形夾板或石膏托將腕關節固定於掌屈30゜~40゜位,1周后改為中立位。固定期間要經常作掌指關節與指間關節屈伸活動,2周后解除固定,開始作腕關節主動屈伸活動。
3. 藥物治療
早期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內服可選用舒筋活血湯或活血止痛湯。解除外固定後,可內服壯筋養血湯或補腎壯筋湯,外用骨科洗藥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