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缺陷及對策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缺陷,並從理性的角度深入剖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提出了改進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對策,期望能對我國的實踐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關鍵字: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對策

就在我國積極治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之際,在美國這樣一個被公認為會計信息披露最完善的國家,最近也頻爆會計造假醜聞,可以說針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缺陷及治理的探討已引起全球範圍的關注。那么,當前我國上市公司在會計信息披露方面還存在那些缺陷,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有何根治的良方,正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


一、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缺陷

縱觀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主要還存在以下幾個缺陷:

1、信息披露質量不高帶有普遍性

不久前,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就2001年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準確性、完整性、合規性四方面進行核查,並綜合考慮公司日常工作的配合情況和受到的獎懲情況等因素。核查結果顯示,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的587家公司中只有53家公司被評為“優良”,有59家公司被評為“不良”,其餘為“合格”;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的514家上市公司中,有30家為優秀,201家良好,249家一般,同時有34家為不及格。兩地上市公司中信息披露質量被評為“一般”和“不良”的占公司總數的一半以上,可見,信息披露質量不高帶有普遍性。

2、年報新看點走形式,缺乏主動性

2002年初,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必須按照《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要求在2001年報里披露公司治理結構情況,為年報增加了新看點。然而,仔細閱讀之下不難發現,相當數量上市公司的陳述大致雷同,均是在抄襲《上市公司治理準則》里的條文,內容十分空泛,能夠坦然揭示實質性問題的公司屈指可數,即使在證監會派出機構巡檢後已經提出整改報告並加以整改的上市公司,在年報中也隻字未提整改的情況。

3、信息披露的老問題仍十分突出

近年來,會計信息披露問題一直是會計學術界和實務界致力研究解決的話題,但一些老生常談的的老問題如今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披露不真實。主要表現為文字敘述失真和數字不實,上市公司在招股、上市、再融資和年報、重大事件披露等工作中這個問題表現得尤其突出。比如,為了取得上市資格,披露虛假或嚴重失實的財務信息,如編造虛假利潤、提供虛假盈利預測、資產評估失實、虛擬資產重組等;為了迎合莊家炒作本公司股票,有意在不同階段發布一些誤導投資者的信息,如故意編造虛假的收購訊息、隨意披露不確定信息;對募集資金使用情況做不實披露;隱瞞重大信息不及時披露甚至不披露,如在財務報告中對主營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收入不加以區別、使用“暫不分配”或“未發現有重大違法違紀交易或投資項目”等類似的模稜兩可的語言進行不規範信息披露,等等。

(2)信息披露不充分。充分披露要求信息披露當事人依法充分完整地公開所有法定項目的信息,不得有遺漏和短缺。幾乎所有的資本市場都將充分性作為信息披露的首要條件。但是我國許多上市公司為了達到某種經濟目的而不願充分披露真實的信息,在對外披露信息時,有利於公司利益的信息過量的披露,甚至炒作;不利於公司切身利益的信息輕描淡寫,甚至隱藏。例如,在披露公司治理方面信息時,語焉不詳,只有結論,沒有例證,更沒有過程;有意或無意遺漏對投資者決策有重要影響且必須披露的事項,如重大的擔保事項、改變募集資金的用途、收購談判信息、關聯方交易等;對影響公司盈利或發展的信息避重就輕,作半拉子披露;對報表附註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的編寫不予重視,三言兩語、一帶而過,尤其是對企業經營發展中的不利因素和困難往往避而不談;對或有事項特別是預計負債方面、償債能力、分部信息、社會責任信息、預測性財務信息等方面的披露極不充分,等等。

(3)信息披露不及時、不連續。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不能及時公布財務信息,意味著存在著內幕交易的隱患,如股利政策、配股方案、改變募集資金投向、投資進度、重大重組、經營管理人員變動、經營計畫執行情況、中期業績預警公告或者中報、年報等,使某些熟悉內幕或資金雄厚的機構或人員事先獲得公司真實信息,提前動作,以規避風險,轉嫁危機或牟取暴利,而致使廣大中小投資者遭受損失。例如,就收購這一對股價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很少有上市公司在股價發生重大變化前主動披露這一事件,往往是在事件完成之時,而非發生之時才進行公告,而在此期間,股價大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