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的八大誤區

作為顧問,我到過很多企業,在我參加過諮詢的幾十家企業中,我發現絕大多數企業都存在比較嚴重的績效管理問題——一些是績效方案設計上的缺陷、一些是執行上的不合理、還有一些是認識上的誤區。可以說這些問題是形形色色和多種多樣的,它們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員工士氣產生著極大的負面影響。我把這些問題進行了歸類,我把它叫作績效管理的八大誤區。

  績效管理僅是人力資源部的事情

績效管理僅是人力資源部的事情嗎?當然不是。我在不少企業見過這種怪現狀,績效管理由一個部門大包大攬,包括制訂指標、建立工作計畫、考核、溝通、獎懲、計算獎金,全部由一個部門來完成,好像這項工作與其它各個部門經理無關似的。這種做法合理嗎?當然不合理。

績效管理是一項強調全員參與的管理活動,存在於各個管理層級之間,績效管理強調管理者與員工在日常工作過程中,不斷溝通和反饋,不斷尋找達成最佳績效的方法。所有這些工作,都是人力資源部無法完成的,人力資源部想替代這些職能經理的績效管理工作,也是不可能替代得了的。

人力資源部在績效管理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應該是什麼呢?人力資源部的角色定位應該是一個指導者和輔導者,而不應是一個直接執行者。在實施績效管理體系的過程中,人力資源部有責任為各個部門提供方法、技術和工具,甚至幫助各部門建立起合理的考核流程和檔案,但具體的考核工作,絕不是人力資源部的事情。

如果有人再問你“績效管理是誰的事情?”,你的答案應該很堅決:“績效管理是各層級管理者的事情!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事情。”

目標體系不嚴謹

績效目標的建立過程不嚴謹,是多數企業推進績效體系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由於指標建立過程的不嚴謹,往往會直接帶來考核結果的不公平,考核結果的不公平,往往會直接到影響員工的獎金分配、層級晉升,嚴重時更會影響到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對企業的認同感。

去年我在河北唐山一家大型的集團企業lh調研時就又碰到了這個問題,下面是我同lh人力資源總監唐先生的簡單對話:

“唐經理,你好!你們各個部門的考核指標是怎么建立起來的?”

“一般各個部門的考核指標由我們人力資源部的考核專員給他們下。”

“由考核專員給他們下,他們各個部門經理認同嗎?你們根據什麼來下指標呢?”

“說實話,我們確實沒什麼根據,憑感覺吧,他們就是不大認同。一般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請總經理出來,讓他幫我們部門說說話,壓壓他們。這個問題現階段基本上還能解決,但我們覺得很累,也很被動。”

“你們的指標體系,是按照平衡計分卡體系建立起來的嗎?”

“不是。”

“你們有指導目標建立的流程和方法嗎?”

“沒有。”

後來lh集團成為了我們的諮詢客戶,我們用四個月的時間為他們建立了《績效管理手冊》和《績效指標詞典》,現在他們的績效系統運行的狀況非常順利。

績效管理成了獎金分配的手段

大多數企業對績效考核結果的套用都局限在獎金分配上,我們說績效考核的結果一定要和激勵系統(薪酬系統的經濟槓桿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相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我們應該認識到,績效系統決不只是單純為獎金分配服務的。

我曾經在雲南昆明一家糖業企業fh進行過績效調研,發現由於fh過於依賴薪酬系統的激勵作用,最後導致fh的員工對績效考核非常反感,用員工自己的話說,就是推進考核系統以來,以前健康的企業文化沒有了,工作也沒什麼改善,反倒是把每個人都變成了拜金的“葛朗台”。現在大多數員工根本不關心任何與獎金不相關的東西,他們唯一關心的就是如何能讓自己的考核分數高一些,分到的獎金多一些。那些所謂的績效改進、降低成本、驅動公司的整體目標,在他們看來和自己毫無關係。

缺少支持目標的績效計畫

有了目標就可以了嗎?當然不可以,至少我們可以說不足夠,因為我們還需要找到實現目標的最佳行動方案,以及實現這個目標的一些具體工作時間安排。上述兩項內容的總和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績效計畫。

我曾在浙江仙居一家大型的製造企業進行過績效諮詢,下面是我同採購部胡經理的一段對話:

“胡經理,你好!你們部門對這個降低成本的指標有什麼具體的想法?”

“暫時還沒有什麼想法,前幾天我和負責採購鋼材的小劉談過,讓他使勁壓壓供應商的價格,這部分是最能降低成本的。”

“小劉有降低採購成本的一些具體想法嗎?”

“我想他有一些,他很擅長攻關,但具體措施我還不清楚。”

“你為什麼不和小劉嘗試去制訂一個降低成本的具體計畫呢?比如採用經濟批量採購、現金採購……有很多種方法的。”

“企管部又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制訂績效計畫啊!”

“不強制要求你就不做了嗎?這個指標是很複雜的,一定要有具體的方案來支持你們的工作才行,否則很難達成的,你儘快同小劉把這個計畫制訂出來好嗎?”

“好的。”

實現一個指標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公司賦予給部門一系列指標後,部門應積極思考和探索,尋找出實現目標的最佳績效計畫,並將日常工作同績效計畫結合起來。否則,一個部門再忙,沒有具體的績效計畫來支稱,也很容易形成目標和工作脫節的現象。

缺少績效溝通

績效溝通是績效管理的靈魂,缺少績效溝通的績效管理體系,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績效管理體系。

很多企業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在制訂各部門的指標時,總經理讓一個下屬部門搞好給他簽個名字就可以了,缺少溝通,給各部門下達指標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讓人很難接受。在考核時,總經理閉門造車,憑感覺打個分,各位被考核者即使有天大的理由和委屈也無法訴說。

  kpi不合理

我曾經參與過一家廣東一家金融企業的績效診斷,最後我在分析他們2004年全部90個kpi指標的性質時發現有以下問題:

◆定性指標58個,定量指標32個(定性指標偏多,定量指標偏少)。

◆長指標80個,短指標10個(短指標略少,但分布還算基本合理)。

◆成長性指標13個,維持性指標77個(成長性指標太少,維持性指標太多)。

◆財務指標15個,顧客指標9個,過程指標45個,員工學習與成長指標21個(在bsc四個緯度,分布在顧客視角的指標略少,但分布還算基本合理)。

◆財務類指標的實現難易程度整體偏高,管理指標實現難易程度整體偏低,業務類指標實現的難易程度整體偏低(難易程度分布不合理)。

執行過程的僵化或隨意思想

指標制訂好之後,能隨時申請更改嗎?還是不能更改?

我見過一個生產水稻農藥的化工企業,行政部和財務部在年初按照平衡計分卡制訂了各種指標,作為各個部門季度考核的標準。但由於指標的預見性不夠,以及績效管理體系的靈活性不夠,致使績效管理體系總是在一種僵化和被動的狀態之下去執行。比如有一個生產車間,他們的短期超產量行為使設備出現了嚴重的安全隱患,但他們依然按照考核指標獲得了高分,而一個注重長期市場培育的銷售部門,卻因為產品質量投訴變成了低分。

而另一個企業,他們對指標的管理表現得極不嚴謹,目標達不成時,責任部門隨便編纂一個理由幾乎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績效指標既要具有嚴肅性,也要具有靈活性,績效管理體系要為指標的嚴肅性和靈活性提供最基本的管理措施,過於嚴肅或過於靈活對績效管理體系的執行都是不利的。過於嚴肅只能帶來僵化,過於靈活只能帶來隨意。

  不健康的企業文化

我曾經見證過北京一個it企業,因為不健康的企業文化,使績效管理體系到了很難實施的地步。

在分解指標時,沒有一個經理願意承擔公司的kpi指標,總是能推就推,能不負責就不負責,綜合規劃部的經理像求人一樣,一個一個勸服大家接受公司的指標。

在制訂具體的指標值時,即使現有資源能保證指標的實現,經理們口頭上還是在不斷地抱怨,說指標制訂得太高,很難實現。

在考核環節,更是各種各樣的招式都出現了,部門或員工為了獲得更高的考核分,弄虛作假,謊報業績。在與總經理溝通時,總是將各種客觀理由誇大,完全不檢討自己的主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