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國有資產財產監督管理制度(1)

第三章 國有資產財產監督管理制度(1) 一、國有資產財產監督管理制度

(一)國有企業財產監督管理的概念和範圍

(1)、考生需要重點掌握國有企業財產監督管理的概念,國有企業財產監督管理是指國家有關部門或者有關機構對指定的或者所屬的國有企業財產的經營管理實施監督管理的活動。

(2)、實施監督管理的主體

1、有關部門,包括:a、財政部;b、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c、行業主管部門(國務院的專業經濟部門)。

2、有關機構,是指行業總公司(直屬國務院的總公司)

(3)監督管理的對象是國有企業財產的經營管理活動。

(4)國有企業財產監督管理的範圍僅限於全民所有制企業經營管理的國有資產。

(5)國有資產分為三大類:1、經營性資產(投入企業的);2、非經營性資產(投入行政單位的);3、尚未開發的礦藏、土地、森林等資源性資產。

(二)國有企業財產監督管理的原則

(1)政府的職能和企業職能分開

(2)政府的經濟管理者職能和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開。

(3)企業財產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1、財產所有權是指對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財產屬於國家。

2、全民所有制企業經營權是指對國家授予其經營管理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處分的權利(沒有收益權)。

(4)投資收益和產權轉讓收入用於資本再投入,形式包括:1、留給企業;2、國家收繳後再投入。

(5)資本保全和維護所有者權益。

(6)企業獨立支配其法人財產和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三)國有企業財產的分級管理和分工監督

(1)分級管理

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行政主管部門對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職責:重點掌握:組織清產核資、產權登記、產權界定、資產評估等基礎管理工作,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狀況進行監督檢查,並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清償核算、產權登記、產權界定和資產評估等都是國有資產管理的基礎性工作,國有資產管理的一系列措施都必須建立在此基礎工作之上。

清產核資是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清查資產,核實國有資金,摸清國有資產“家底”的工作。

產權界定是對國有資產的所有權以及經營權、使用權等產權的歸屬進行確認的一種法律行為。這裡講的產權是指財產所有權以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經營權,使用權,不包括債權。

資產評估是指對資產進行評議估價。資產評估按照《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進行,其方法主要有收益現值法、重置成本法、現行市價法和價格清算法。在國有資產管理基礎工作中,還有一種工作叫資產價值重估。資產價值重估是指企業、單位對帳面價值與實際價值背離較大的主要固定資產進行價值重新估價。制定企業財產保值指標體系,從總體上考核國有資產經營狀況。

要注意掌握指標體系的內容:

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期末國家所有者權益÷期初國家所有者權益)×100%

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等於100%,為國有資產保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大於]00%,為國有資產增值。

在考核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還要參考國有資產的經營效益指標。具體包括:

淨資產收益率=(稅後淨利÷所有者權益)×100%

總資產收益率=(稅後淨利÷資產總額)×100%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2)了解分工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