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務師考試稅收相關法律筆記第四章第一節

第一節 行政許可的概念、特徵和基本原則
(一)、概念和分類
行政許可:指行政機關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經依法審查,準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二)、行政許可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1、 行政許可與行政審批有差別,行政許可是行政審批的一部分。
2、 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也是不同的,如果相對人的權利形成於行政機關作出決定之前,則是行政確認,如果相對人的權利產生於行政機關作出決定之時,則是行政許可。
3、 行政許可與行政登記也是不同的,一是行政登記沒有裁量權,行政許可有裁量權。
(三)、行政許可的功能 
主要功能:一是控制危險;二是配置自然資源和公共資源;三是證明和提供一種信息,向社會提供資信證明。
(四)、行政許可的分類
1、普通許可,2、特許,3、認可,4、核准,5登記。
二、行政許可的特徵
行政許可具有以下特徵:第一,行政許可是依申請的行政行為。
第二,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對社會實施的外部管理行為。下列不屬於行政許可的範圍:①房產部門的房地產登記、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②行政機關的內部管理審批行為不是基於對外履行社會管理法定職權而作出的;③有關行政機關對其他機關或對其直接管理的事業單位的人事、財務、外事等事項的審批,不適用本法;④行政機關對其內部事務的審批或按照隸屬關係由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有關事項的審批。
第三,行政許可是一種經依法審查的行為。第四,行政許可是準予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這種特定活動的主體是相對人,它不是一次性行為,往往是一種數次行為。
行政許可的特徵可以概括為:行政許可是依申請的行為,行政許可是事先控制的管理性行為,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對外的外部行政行為,行政許可是準予相對人從事特定活動的行政行為,行政許可一般為要式行政行為。
稅務行政管理活動中,以下三類不屬於行政許可的事項:
第一, 上級稅務機關基於行政隸屬關係對下級稅務機關有關業務請示、報告事項的審批。
第二, 稅務機關對下級稅務機關人事、財務、外事等事項的審批。
第三, 與稅務有關的其他行政行為。

三、《行政許可法》的基本原則 重點
(一) 法定原則;
(二) 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三) 便民和效率原則;
(四) 救濟原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辦理行政許可過程中享有陳述權、申辯權,享有依法申請行政複議和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其合法權益因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許可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要求賠償。
(五) 信賴保護原則;其基本含義是,行政管理相對人對行政機關的正當合理信賴應當予以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行為,確需改變的,由此給相對人造成的損失應當予以補償;這是我國行政法律首次確立信賴保護原則;但在下列兩種情況下,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一是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廢止;二是準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給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六) 行政許可不得轉讓原則;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除法律、法規規定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式可以轉讓外,不得轉讓。如果單行法律、法規沒有規定可以轉讓,被許可人擅自轉讓行政許可的,被許可人應受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法律責。
(七) 監督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