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註冊稅務師全國考試稅法練習3

(一)資料及要求
  1、某企業因減員增效對部分職工實行內部退養辦法。2000年7月,職工王某辦理“內退”,王某離法定退休年齡相差正好180個月,因內退取得一次性收入45000元,本月份工資獎金總計1040元。辦理“內退”後,從8月份開始每月只能得到基本工資450元。2000年12月份,王某在另一單位重新就業,當月取得工資薪金1000元。試計算王某7月~12月各月應納個人所得稅。
  2、某公司員工李某因故被老闆“炒魷魚”,臨走前一次性得到退職費
15000元。該員工受聘期間每月工資收入1200元。計算李某應納個人所得稅。
  3、某集體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對部分職工實行“買斷”工齡,即“買斷”工齡的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契約,並依其在企業受僱的工作年限按照一定的標準一次性支付一定數額的補償金。職工張某已在企業工作10年,因“買斷”工齡,一次性取得補償收入24000元。試計算張某應納個人所得稅。
  (二)答案:
  1、稅法規定,個人在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後從原任職單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應按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後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的所屬月份進行平均,並與領取當月的“工資、薪金”所得合併後減除當月費用扣除標準,以餘額為基數確定適用稅率,再將當月工資、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減去費用扣除標準,按適用稅率計征個人所得稅。
7月份應納稅所得額=45000÷180+1040-800=490(元)
適用稅率為5%,應納稅額=(45000+1040-800)×5%=2262(元)
  8月~11月每月取得的基本工資,不屬於離退休工資,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徵稅,但因每月收入均低於法定免徵額(800元),故不征個人所得稅。
  12月份,因王某在辦理內部退養手續後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又重新就業,並取得了“工資、薪金”所得,那么應與其從原任職單位取得的同一月份的“工資、薪金”所得合併,並依法自行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
應納稅額=(1000+450-800)×10%-25=40(元)
  應當注意:如果將王某7月份取得的一次性收入按照180個月平均分攤後再與當月工資1040元合併減除法定費用扣除標準作為應納稅所得額,並按照公式“應納稅額=熡δ傷八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牎獵率”計算,那么在計算12月份應納稅額時,就會造成對12月份從原任職單位取得的收入(450元)重複徵稅。故不應採用此方法計算。
  2、稅法規定,個人取得的不符合規定的退職費(如被僱主辭退或自行辭職人員),應該繳納個人所得稅。計算辦法是:個人取得的應納稅退職費收入,屬於與其任職、受僱活動有關的工資、薪金性質的所得,應在取得的當月按照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由於個人退職費通常是一次性付給,且數額較大,所以在計算個人所得稅時,對於一次取得較多退職費收入劃分為若干月份的工資薪金後,按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及應納稅額;但按上述方法劃分超過了6個月工資、薪金收入的,則應按6個月平均劃分,即用退職費收入除以6,得出平均每月收入額,按工資、薪金所得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及應納稅額。該公司應代扣李某個人所得稅計算過程如下:
  劃分月份=15000÷1200=12.5(個月)
  由於超過了6個月,則按6個月計算:
  每月應納稅額=(15000÷6-800)×10%-25=145(元)
  應納稅額合計=145×6=870(元)
  應當注意:如果個人退職後6個月又再次任職、受僱的,對於個人已繳納個人所得稅的退職費收入,不再與再次任職、受僱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合併計算補繳個人所得稅。
  3、按規定,從1999年10月1日起,對企業在改組、改制或減員增效過程中解除職工的勞動契約而支付給解聘職工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可視為一次取得數月的工資、薪金收入,允許在一定期限內平均計算。方法為:以個人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除以個人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數(超過12年的按12年計算),以其商數作為個人的月工資、薪金收入,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在解除勞動契約後又再次任職、受僱的,已納稅的一次性補償收入不再與再次任職、受僱的工資薪金所得合併計算補繳個人所得稅。張某應納稅額計算過程如下:
  月工資、薪金收入=24000÷10=2400(元)
  應納稅額=(2400-800)×10%-25×10=1350(元)
  這裡應當注意:按規定,對國有企業職工,因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宣告破產,從破產企業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費收入,免予徵收個人所得稅。該文同時規定,國有企業職工與企業解除勞動契約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在當地上年企業職工年平均工資的3倍數額內,可免徵個人所得稅。超過標準的一次性補償收入,應按上述辦法全額計算徵收個人所得稅。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