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行政法律理論輔導講座:契約法

  契約法概述

契約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契約關係的法律規範的總和。所謂契約關係,是以商品交換或勞務給付為標的的契約訂立、效力、履行、變更和轉讓、終止,以及違約責任等為內容的民事權利義務關係。

契約法的基本原則
契約法的基本原則是適用於契約行為、契約關係以及契約司法等活動的基本準則。
1、契約自由原則。契約自由原則是《契約法》第4條規定的基本原則,也是契約法的首要原則。
所謂契約自由,是指當事人可以依法自主自願地選擇對方當事人,就某一交易活動或契約標的平等協商,以約定方式締結契約的權利或自由。這一原則,在契約法上稱為契約自由,是資產階級民法典中的三大基本原則之一。
2、平等、公平原則。平等原則,是指契約當事人在交易活動中的法律地位平等的原則。這一原則,不是契約法的特有原則,而是民法平等這一基本原則在契約法立法中的反映。所謂公平原則,是指契約當事人在交易活動中,以公正平允為交易準則,協定和確定雙方的契約權利和契約義務為內容。公平原則也是一項民法基本原則,而非契約法的專有基本原則。
3、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是指契約當事人按照社會生活中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平、真誠與恪守信用的規則進行交易活動,訂立和履行契約的原則。這一原則也是《民法通則》和民法學中的一項基本原則。最初,誠實信用主要是一種約束當事人行為的道德規範或者道德規則。後來,民事立法時,認可了它在調整當事人在民事活動時(包括民事義務履行時,以及民事糾紛解決時)的規範價值,從而賦予了它在契約關係調整時基本準則的功能。
4、守法與契約保護原則
守法原則,是指契約的訂立、履行、變更和解除、終止,及其內容和形式應當符合法律規定的原則。契約受保護原則,是指依法成立的契約,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非於雙方協商一致或依法不得變更或者解除契約,以及契約外第三人非依法律規定不得阻礙契約義務履行的原則。

契約的內容

契約的內容是指契約當事人在契約關係中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在契約形式上表現為契約的條款。契約條款不僅是判定契約成立與生效的依據,也是決定契約內容的因素。
一、契約條款
1、契約的必要條款與非必要條款
契約條款根據其是否為契約成立所必需分為必要條款和非必要條款。必要條款是指契約成立所必須具備的條款;非必要條款則指並非契約成立所必須具備的條款。契約的必要條款包括當事人、契約的標的、數量以及合意條款。非必要條款是當事人在訂立契約時不必明示的契約條款,除上述契約必要條款之外的其他契約條款均為契約的非必要條款。非必要條款儘管不是成立契約的必要條款,但對於確定當事人在契約中的權利、義務仍然有重要意義,因而不能認為非必要條款是不重要的契約條款。
2、協商條款與格式條款
協商條款是指經過當事人協商一致而訂入契約的條款。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複使用而預先擬訂,並在訂立契約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

二、契約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1、契約權利。契約權利也稱為契約債權,是指一方當事人根據契約請求另一方當事人為或不為一定的權利。契約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權能。
第一,請求權,即契約債權人有權根據契約要求另一方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理論上稱給付請求權或請求履行權。
第二,給付受領權。它也稱為接受履行的權利,是指債務人依據法律或者當事人的約定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接受並永久保持履行所得利益的權利。
第三,保護請求權。契約的保護請求權是指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有權請求法院或有關機關強制其履行。
第四,處分權能。它是指債權人享有的處分債權的權利。權利人原則上均有處分權,如將契約債權轉讓、設定債權質權,或者抵銷和拋棄債權(表現為契約債務的免除)等等,法律一般不予干涉。除此之外,契約權利還包括契約解除權、代位權、撤銷權等。
2、契約義務。契約義務,也稱契約債務,是指契約當事人應對方請求為或不為某種行為的法律約束,在法律上體現為一種當為性。
(1)給付義務。所謂給付是指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為或不為的某種特定行為,該種行為既可以是某種作為,如交付貨物或提供勞務,也可以是不作為,如為所知悉的秘密承擔保密義務。
(2)附隨義務。所謂附隨義務,是指為履行給付義務或保護當事人人身或財產利益,在契約發展過程中基於誠實信用原則而發生的義務,如說明、通知、保護、照顧、保密義務等。
(3)不真正義務。不真正義務是指契約相對人雖不得請求義務人履行,義務人違反也不會發生損害賠償責任,而僅使負擔此義務者遭受權利減損或喪失後果的義務,理論上也稱間接義務。如《契約法》第119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4)先契約義務與後契約義務。由法律所規定、當事人在締結契約過程中因誠實信用原則而產生的照顧、保護、忠實等義務,民法學說上稱之為先契約義務、違反先契約義務,將導致締約過失責任的承擔。在契約履行完畢後,根據誠實信用原則,一方有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義務,如保密、競業禁止等義務,以維護契約履行效果,或協助對方處理契約終了善後事務,學說上稱之為後契約義務。違反後契約義務,與違反契約義務後果相同,當事人依據契約法原則承擔違約責任。

契約的訂立

一、契約訂立的概念
契約的訂立,是訂立契約雙方當事人作出意思表示並達成一致的一種狀態。
契約成立的要件
契約成立是契約訂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契約成立反映的是當事人自由協商的結果,尚不涉及法律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因此,它只需具備以下幾個要件即已足夠:
1、訂約人。訂約人是實際訂立契約的人,既可以是未來契約關係的當事人,也可以是契約當事人的代理人。
2、意思表示一致。訂約人須就契約條款至少是主要條款達成合意,契約才成立。
3、契約的成立應具備要約和承諾階段。要約、承諾是契約成立的基本規則,也是契約成立必須經過的兩個階段。如果契約沒有經過承諾,而只是停留在要約階段,則契約未成立。

二、要約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提出的希望與對方當事人訂立契約的意思表示。
(一)要約的構成要件
1、要約必須是特定人所為的意思表示。要約是要約人向相對人(受要約人)作出的含有契約條件的意思表示。
2、要約必須向相對人發出。要約必須經過相對人的承諾才能成立契約,因此,要約必須是要約人向相對人發出的意思表示。
3、要約必須具有締結契約的目的。要約是一種意思表示,但這種意思表示須具有與受要約人訂立契約的真實意願,其外在表現形式為要約人主動要求與受要約人訂立契約。
4、要約必須表明一經承諾即受拘束的意旨。
5、要約的內容必須確定和完整。要約的內容必須確定,是指要約的內容必須明確,而非含糊不清。
(二)要約的形式。在契約法理論和實踐中,一般認為要約可以採取口頭形式或者書面形式。所謂口頭形式,就是要約人以直接對話或者電話等方式向被要約人進行要約。所謂書面形式,就是採取交換信函、電報、電傳、電子數據和電子郵件等文字形式來進行要約。
(三)要約的撤回和撤銷
1、要約的撤回,是指要約人在要約生效之前,欲使其不發生法律效力的行為。為了尊重要約人的意志和保護要約人的利益,只要要約撤回的通知先於或同時與要約到達受要約人,就可產生撤回的效力。
2、要約的撤銷,是指要約人在要約生效以後,將該項要約取消,使要約的法律效力歸於消滅的意思表示。因要約的撤銷往往不利於受要約人,所以只有在符合一定條件時才被允許,即撤銷要約的通知應當於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前到達受要約人。但在下列情況下,要約不得撤銷:
(1)要約中規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
(2)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契約作了準備工作。

三、承諾
所謂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接受要約的全部條件的締結契約的意思表示。承諾的法律效力在於,承諾一經作出,並送達要約人,契約即告成立,要約人不得加以拒絕。
(一)承諾的構成要件
1、承諾須由受要約人作出
2、承諾須向要約人作出
3、承諾須在合理期限內作出
4、承諾的內容須與要約的內容一致
5、承諾必須表明受要約人決定與要約人訂立契約
(二)承諾的方式
1、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表示承諾。這種方式是在實踐中經常採用的。一般來說,如果法律或要約中沒有明確規定必須用書面形式承諾,則當事人可以用口頭形式表示承諾。
2、以行為方式表示承諾。這種方式是指要約人儘管沒在通過書面或口頭方式明確表達其意思,但是通過實施一定的行為或其他形式作出了承諾,例如,直接發貨或付款等。
(三)承諾的消滅
1、承諾的撤回。承諾的撤回是承諾人阻止承諾發生法律效力的一種意思表示。
2、契約成立。承諾的效力,本在於要約合成而成立契約,因而契約一旦成立,則承諾自應喪失效力。

四、競爭締約
(一)招標投標程式。招標投標是指由招標人向數人或公眾發出招標通知或招標公告,在諸多投票者中選擇中標人並與之訂立契約的方式。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招標階段
2、投標階段
3、開標、驗標階段
4、評標、定標階段
5、簽訂契約
(二)拍賣程式。拍賣是以公開競價的方式,將特定物品或者財產權利轉讓給某一競買人(即買受人)的買賣方式。按照我國拍賣法的規定,拍賣要經過以下程式。
第一,委託人與拍賣人簽訂委託拍賣契約。
第二,拍賣人發布拍賣公告。
第三,競買。競買是以應價的方式向拍賣人作出應買意思表示,其法律性質屬於要約。
第四,拍定。拍定是拍賣人在競買人的眾多應價中選擇最高者予以接受的意思表示,其法律性質屬於承諾。拍賣人一旦拍定,拍賣契約即告成立。

五、強制締約
(一)相對的強制締約
相對而言的強制締約,是指取消了當事人不訂立契約的自由,但保留了當事人選擇契約相對方當事人的自由;或者相反,保留了當事人的不訂立契約的自由,但不允許當事人對相對方當事人進行選擇。
第一,在某些情況下,根據法律規定,基於社會整體利益,人們必須承擔訂立某些契約的義務,亦即法律取消了當事人不訂立契約的自由,但允許當事人自由選擇契約相對方當事人。例如,根據其實施的行為或從事的職業,法律強制某些特定的當事人實施責任保險,例如汽車駕駛人員、建築人員、公證人、法律顧問等等。

第二,在另一些情況下,雖然當事人仍享有訂立契約或不訂立契約的自由,但只要當事人決定訂立契約,則其選擇契約相對方當事人的自由即被限制或取消。例如,承租人對出租房屋享有優先購買權的規定,即是一例。
(二)絕對的強制締約
絕對的強制締約,是指當事人不訂立契約的自由與選擇相對方當事人的自由的雙重消滅,即當事人不僅必須訂立契約,而且只能與特定的人訂立契約。絕對的強制締約主要由下列原因引起。
1、由當事人因違反法律規定而受到的法律制裁所引起。某些情況下,如果當事人拒絕與法律規定的相對方當事人訂立契約,除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外,有時,契約還被法律視為已經成立,即視當事人已和符合法律規定的相對方訂立了契約。例如,如果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被出租人(出賣人)所規避,承租人有權主張出租人向第三人所作的出賣財產的許諾為無效;同時,承租人可以取代第三人而成為買賣契約的買受人。
2、由立法和司法解釋所確定的原則所引起。
根據有關立法和司法解釋,對某些享有壟斷權力的個人或法人而規定的原則是,這些當事人必須和任何一個向其提出請求的人訂立契約。其中包括:郵政、電信、電業、煤氣、天然氣、自來水、鐵路、公共汽車等公用事業單位。
3、因法律規定而引起。
某些場合,依法律規定,只要特定的一方向另一方提出要求,則另一方必須與之訂立契約。

六、附合締約
附合締約,是指契約條款由當事人一方預先擬定,對方只有附合該條款(意思)方能成立契約的締約方式。因附合締約而成立的契約是格式契約,又稱定型化契約、標準契約、附合契約、定式契約等。
(一)格式契約的社會經濟基礎和功能
格式契約的產生具有其經濟上的必然性,它反映了現代化生產經營活動的高速度、低耗費、高效益的特點,體現了專業分工的科學性複雜性。格式契約之所以日漸普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行為或締約行為的強制傾向;二是締約、履約大量發生,不斷重複,企業利用格式契約作為攫取高額利潤的有效工具;三是以大量生產消費為內容的現代生活關係,使得企業與顧客均希望能簡化締約程式。
(二)對格式契約的法律規制
格式契約的特點決定了提供商品或服務的一方在擬定契約條款時,經常利用其優越的經濟地位,制定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消費者的條款,例如,免責條款、失權條款、法院管轄地條款等等,對契約上的風險及負擔作不合理的的分配。
格式契約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規制:
首先,格式條款的制定應當遵循公平原則。格式條款的內容如果顯失公平,相對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
其次,格式條款訂入契約應當遵循特殊規則。格式條款如欲訂入契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負擔一定的對契約條款的提示和說明義務。
再次,格式條款的無效。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契約的,相對人一經承諾,契約即告成立。但契約成立以後,要發生法律效力,尚需具備一定條件,即不得存在阻礙契約發生效力的無效事由。
最後,格式條款的解釋。格式條款從本質上講仍然屬於契約條款,因此仍應採納一般契約解釋所應遵循的原則。但是,格式條款畢竟與一般契約條款有所區別,對它的解釋要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則。
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與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九、締約過失
締約過失是指在契約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所應負的義務而致另一方損失的情形。過錯一方因此對另一方承擔的責任,即為締約過失責任。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範圍
對在訂立契約過程中的惡意談判、欺詐和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適用締約過失責任。
1、惡意談判。如果當事人假借訂立契約,以損害對方利益為目的,惡意進行磋商,則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欺詐。當事人在訂立契約時,一方故意隱瞞與訂立契約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3、訂約過程中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範圍比較廣泛,如要約人違反有效要約、一方當事人違反初步協定或違反附隨義務等。當事人因這些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契約的效力

契約的效力,又稱契約的法律效力,它是指依法成立的契約具有法律賦予的拘束當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強制力。
契約效力的內容是指法律賦予依法成立的契約拘束當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強制力。具體來說,契約效力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契約對當事人的拘束力。
第二,契約對第三人的拘束力。根據契約相對性的原則,契約的效力只及於契約雙方當事人,一般不具有對契約關係外的第三人的拘束力。但是,在實踐中,契約的履行常常受到第三人的影響。例如,第三人非法引誘債務人不履行義務。
一、契約的生效要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的要件,在學理上又被稱為有行為能力原則或主體合格原則。

2、意思表示真實。所謂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將其產生、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意思表示於外部的行為。意思表示真實,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為應當真實反映其內心的效果意思。
3、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從法律上看,契約不違反法律是指契約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所謂強制性規定,是指當事人必須遵守、不得通過協商加以改變的規定。契約不違反法律,主要是指契約的內容合法,即契約的各項條款都必須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契約不僅應符合法律規定,而且在內容上不得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凡我國社會生活的政治基礎、社會秩序、道德準則和風俗習慣等,均可列入其中,它的法律地位與國外立法例中的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有相似之處。
4、契約的內容必須確定和可能
契約內容確定,是指契約內容在契約成立時必須確定,或者必須處於將來履行時可以確定的狀態。或者依照法律交易習慣和商業慣例確定契約的內容;或者由法院或仲裁機構,依據對契約行為的解釋,能夠最終確定契約的內容。契約的內容不但必須確定,而且必須可能。契約的內容可能,是指契約所規定的特定事項在客觀上有實現的可能性。內容可能又稱為標的可能。

二、無效契約
(一)無效契約的概念。所謂無效契約是相對於有效契約而言的,它是指契約雖然已經成立,但因其嚴重欠缺有效要件,因而絕對不許按當事人合意的內容賦予法律效果的情形。
(二)無效契約的原因有幾項:
第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契約,損害國家利益。
第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第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是指當事人訂立的契約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締約目的和內容上是非法的。
第四,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中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違反社會公共利益。

三、可撤銷契約
(一)可撤銷契約的概念。可撤銷契約是指存在可撤銷原因的契約。所謂撤銷,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實,通過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使已經生效的契約歸於消滅。
(二)可撤銷契約與無效契約的區別
儘管無效契約和可撤銷契約都會因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而使契約自始不生效力,但是無效契約與可撤銷契約仍存在明顯的區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內容上看,可撤銷契約主要涉及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問題。
第二,可撤銷契約在未被撤銷以前仍然是有效的,而且根據我國現行法律撤銷權人亦可以不要求撤銷契約,而僅要求變更契約部分內容。
第三,對可撤銷契約來說,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必須符合規定的期限;超過該期限,契約即為有效。但是,無效契約因其為當然無效,不存在著期限的限制問題。
(三)契約可撤銷的原因
1、欺詐。欺詐是指以使他人陷於錯誤並因此為意思表示為目的,故意陳述虛偽事實或者隱瞞真實情況的行為。
2、脅迫。所謂脅迫,是以將來要發生的損害或以直接誘因加損害相威脅,使對方產生恐懼並因此而訂立契約。
3、乘人之危。所謂乘人之危,是指行為人利用他人的危難處境或緊迫需要強迫對方接受某種明顯不公平的條件並作出違背其真意的意思表示。乘人之危的契約應具備如下要件:
(1)一方乘對方危難或急迫之際逼迫對方。
(2)受害人出於危難或急迫而訂立了契約。
(3)不法行為人所取得的利益超出了法律允許的限度。
4、重大誤解。重大誤解,是指行為人作出意思表示時,對涉及契約法律效果的重要事項存在著認識上的顯著缺陷,其後果是使行為人受到較大的損失,以至於根本達不到締約目的。
5、顯失公平。顯失公平,是指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明顯不對等,使一方遭受重大不利。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
(四)撤銷權及其行使。撤銷權是指撤銷權人依其單方的意思表示使契約等法律行為溯及既往地消滅的權利。撤銷權人必須在規定的期間內行使撤銷權。我國《契約法》第55條第1款也作出了明確規定,即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可撤銷契約一旦撤銷,則從行為開始時起無效。

四、效力待定的契約
(一)效力待定的契約概述。效力待定的契約是指欠缺有效要件,能否發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力的契約,有權人在一定期間內不予追認,契約便歸於無效。
(二)效力待定契約的種類。效力待定契約包括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訂立的契約、無權代理人訂立的契約、無處分權人訂立的契約等。
1、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訂立的契約
除純獲利益的契約、日常生活和學習所必需的契約、處分自有財產的契約、經法定代理人許可為獨立營業以外,其他契約均不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獨立訂立,而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訂立。一旦獨立訂立,就須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否則,不生效力。
2、無權代理人訂立的契約

無權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與相對人訂立契約,非經被代理人追認,對於被代理人不發生法律效力,除非構成表見代理。
3、無權處分人訂立的契約
無權處分人與相對人訂立了處分他人財產權的契約,經權利人追認或行為人於訂立契約後取得處分權時,契約自始有效。行為人未取得處分權,權利人又不追認的,契約無效。但該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五、契約無效或被撤銷的後果
1、返還財產。返還財產是指契約當事人在契約被確認無效和被撤銷以後,對已交付給對方的財產享有返還請求權,而已經接受財產的當事人則有返還財產的義務。
2、賠償損失。契約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以後,有過錯的當事人應當賠償對方因契約無效或被撤銷而遭受的損失,如果當事人雙方都有過錯,則應當承擔各自相應的責任。

契約的保全

契約保全也稱為契約的對外效力,是指法律為防止債務人財產的不當減少給債權人權利帶來損害而設定的契約的一般擔保形式,包括債權人代位權和債權人撤銷權。其目的在於保持債務人自身的償債能力,對債權人不能獲清償起預防和補救作用。

一、代位權
《契約法》第73條規定,債權人代位權是指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的權利。
(一)代位權的構成要件
代位權為一種可能權,它僅在法律規定的特定情形下才能發生。代位權的發生需具備下列要件。
1、債務人對第三人享有到期債權
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必須以債務人對第三人享有一定的權利為前提,如果債務人不享有一定的權利,債權人就無從代位行使。
2、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
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是指債務人應當行使而不行使。
3、債權人有保全其債權的必要。
債務人雖怠於行使到期債權,但對於債權人的債權並無影響時,債權人亦無代位權。只有在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的結果,有使債權人的債權發生不獲清償之虞時,債權人才有保全其債權的必要。
4、債務人已陷於遲延。債務定有履行期的,債務人屆期不履行,即構成遲延;債務未定履行期的,經債權人催告後,債務人仍不履行的,才構成遲延。
(二)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
行使的方法:根據我國《契約法》的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必須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
行使的範圍: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以促使債權人的債權為限。

二、撤銷權
撤銷權是指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所為有害債權的行為,得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
(一)、債權人撤銷權的主體。債權人撤銷權的主體,為因債務人的有害行為而受其害的債權人。債權人為數人時,各債權人得共同行使此權利,也可以各自獨立行使,但對於債務人的同一處分行為,不得行使多次撤銷權。
(二)、債權人撤銷權的構成要件
《契約法》第74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據此可知,債權人撤銷權的構成要件,因債務人所為的行為不同而有區別。對此可以作如下概括:對於債務人放棄債權或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只需具備有害債權這一客觀要件即可;對於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的行為,除須具備有害債權這一客觀要件以外,還須受讓人有損害債權的惡意。
(三)、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
1、行使的方法
根據《契約法》第74條的規定,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必須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
2、行使的範圍。撤銷權行使的範圍,原則上應以該撤銷權人自己的債權為標準,即使另有其他債權人存在,也不得超過自己的債權額行使撤銷權。因而債務人有害債權的行為的標的,較債權人的債權額為多時,如其標的可以分割,則只能於債權額的範圍內,對債務人的行為為一部分的撤銷;但是,如其標的不可分割,或有其他債權人加入分配,則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也可以超過自己的債權額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3、債權人撤銷權的效力。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其效力依法院判決的確立而產生,並對債務人、受讓人或轉得人、其他債權人均產生效力。
4、債權人撤銷權的消滅
債權人撤銷權除因債權請求權的消滅或因撤銷權的行使而消滅外,還可因一定期間的經過而消滅。根據《契約法》第75條的規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

契約的解釋

契約解釋是闡明契約關係的內容,從而確定當事人在契約中權利、義務的活動。
契約解釋,涉及如下三個層次:
第一,當事人所訂立的契約究竟屬於何種契約。
第二,契約是否成立。
第三,契約條款的解釋。當事人對契約規定了怎樣的內容,條款含義如何,是否合乎法律的規定;條款間是否存在衝突或者不完備情形;等等。這是契約解釋的重點。

一、契約解釋的規則
1、文義解釋規則。文義解釋是指依契約所用語言文字的字面含義進行解釋的規則。契約一般總是以一定的語言文字形成契約條款,並使契約內容得以固定。因而,要明確當事人在契約中如何確定其權利義務,首先必須明確這些語言文字的含義。
2、整體解釋規則。整體解釋又稱體系解釋,是指契約各個條款應作相互解釋,以確定各個契約條款在整個契約中的正確含義。
整體解釋規則有以下例外:(1)締約目的條款具有優先性。(2)契約條款間的衝突不能調和時,應依專門條款優於一般條款、主要條款優於次要條款、使契約有效的條款優於使契約無效的條款進行取捨。(3)當事人如果明確規定了條款衝突的解決意見,則應當尊重這些意見。
3、目的性規則。所謂契約的目的,是指當事人訂立契約所要實現的期望。適用這一規則,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契約目的應依當事人共同意願確定。
第二,契約目的條款具有優先性。
第三,契約漏洞的補充應當合乎契約目的。
4、契約解釋規則。契約解釋是對解釋結果的規則要求,具體而言是指如下幾點。
第一,契約條款與契約陳述應作不同解釋要求。
第二,由於契約是雙方當事人意思合致的本質決定,如果既有格式條款又有協商條款,協商條款的效力應優於格式條款。
第三,契約解釋規則還要求:契約條款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解釋時,應取對雙方都有利的解釋;可作有效解釋也可作無效解釋時,應作有效解釋;條款含義不明或有歧義時,應作不利於條款提出者或契約起草者的解釋,或者不利於債權人的解釋(無償契約例外)。
5、依交易慣例和誠實信用原則解釋的規則
交易慣例是指某地區或某行業從事交易的慣常做法。依誠實信用原則解釋契約是以一個善意的誠實守信的人的角度去解釋契約的規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契約法的基本原則,一方面產生當事人的附隨義務,另一方面又是明確和補充契約內容的依據,所以各國法律均將其規定為契約解釋的原則。
上述解釋規則,以文義解釋為基礎,整體解釋作為對文義解釋的限制,目的解釋和合理解釋是對解釋結果的要求,而按交易慣例和誠實信用原則解釋則起補充作用。

二、格式條款的解釋
格式條款在產生上與普通契約條款相比較存在特殊性,為實現對格式條款的法律規制,在解釋上也相應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原則。
第一,客觀統一的解釋原則。對格式條款中的特殊(專門)術語或文句的解釋,應以一般合理的人平均的合理理解為標準加以解釋,而非按該術語或文句本身的含義進行解釋。
第二,限制解釋原則。它是指對格式條款所沒有規定的事項,不得依推理的方法類推其他條款的規定以擴張其適用範圍或補充其規定的欠缺,而應依法律加以補充或依補充的契約解釋方法加以補充。
第三,合理解釋原則。不論怎樣解釋契約,應當使解釋結果公平合理。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格式條款和非格式條款不一致的,應當採用非格式條款。

契約的變更與轉讓

一、契約的變更
(一)變更的含義
廣義的包括契約的轉讓。
狹義的指契約有效成立後,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之前,當事人就其內容進行修改和補充。

(二)變更的條件

1、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契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變更契約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當事人對契約變更的內容約定不明確的,推定為未變更。
2、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契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三)契約變更的法律後果
1、契約變更對已履行部分不具有溯及力;
2、契約變更不影響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
二、契約的轉讓

(一)轉讓的含義
契約當事人一方依法將其契約權利或義務全部或部分地轉讓給第三人。分為權利轉讓、義務轉讓(轉移)、權利和義務一併轉讓(概括轉讓)。

1、權利轉讓不同於清償代位
清償代位指與債的履行有利害關係的第三人在為債務人作出清償後而取得代位權。

2、債務轉移不同於代替履行
債務承擔是指基於債權人、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達成的協定將債務轉移給第三人承擔。第三人成為新債務人或加入契約關係成為共同債務人(部分轉移的情形)。代替履行是指第三人未與債權人達成協定而自行代替債務人履行債務。第三人只是作為債務履行的輔助人,而非契約當事人。

3、概括轉讓不同於轉包、轉租行為。
轉包、轉租不終止原契約關係。
契約轉讓導致原契約關係消滅,新契約關係產生。

(二)契約轉讓的條件
1、受讓人主體資格合法
2、轉讓的債權債務具有可轉讓性
不得轉讓的權利:
(1)根據契約性質不得轉讓(如與特定人身相聯繫);
(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3、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